周小川

2008-12-30 10:40     來源:《銀行家》雜誌     編輯:胡珊珊
  周小川,這位前中國證監會主席在2002年底被宣佈為新任央行行長,從而接替戴相龍。與2000年年初出任證監會主席一樣,都是在沒有形成公眾預期的情況下宣佈的。其實仔細想來,這種任命也是很符合邏輯的。學者出身的周小川,在金融圈的名望和影響力是勿庸置疑的。作為經濟專家型人才,他既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又有很高的學術成就,再加上曾履職國家體改委、外經貿部、中國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和證監會,這些當然有助於其更加勝任央行行長這一專業性很強的崗位。

  經濟學家本色

  1975年,周小川畢業于北京化工學院,曾在北京自動化研究所從事技術研究工作。這一期間,發表了多篇有影響力的系統工程方面的論文。後來,其研究方向開始轉到經濟研究方面,最初是應用系統工程方法來分析和解決經濟領域的最優化、預測等技術層面的問題。説來也很有意思,從其公開的學術成果清單來看,其寫的第一批經濟論文就和金融有關的,即《MF-GERT與貨幣流通網路分析》。不過其早期的研究,主要應用系統工程中的有關理論來分析國民經濟。從其論文來看,有些是與樓繼偉、李劍閣一起合作的。樓繼偉、李劍閣當時是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的研究生。1985年,他以《國民經濟模型與經濟大系統的分解途徑》一文作為在清華大學的博士論文。這一階段,周小川的研究方法確是比較數量化的。當時,系統論很熱,但應用系統論來分析經濟問題的還較少。後來,系統工程的分析方法在學術界才被廣泛應用起來。

  後來的研究領域就越來越廣泛,涉及到經濟體制、宏觀經濟、金融、外貿、社保、財稅、企業等多個層面,在研究過程中他特別注意借鑒學習國外的經驗,發表了很多有關國際經驗比較的文章。這是因為工作發生了變化,他必須面對改革的現實問題。在1979年~1985年間,發表了大量經濟政策研究方面的論文,在學術界很有影響。當然,影響更大的則是後來的研究,特別是有關全局性改革問題的主張。

  1986年~1987年,周小川任國務院體改方案領導小組成員,兼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長,這時開始就與吳敬璉先生一道研究課題。具有良好經濟學素養的吳敬璉,對周小川的知識結構完善應是很有幫助的。但其原有的數理思維特別是系統論的思維自然影響到其後來參與的由吳敬璉先生主持的《中國經濟改革的整體設計改革》的課題(358課題),後來,這一成果成書出版,使吳敬璉這一課題組得了一個“協調推進派”的別稱。不久,他成為國家體改委委員,國家體改委在當時地位非常重要,而且課題研究的任務也是非常多。雖然後來其職位不斷變化,一步步升高,但一直筆耕不停,保持學者本色。他的學術成績得到了學術界的充分肯定,《走向開放型經濟》一書獲1994年度安子介國際貿易獎,論文《企業與銀行關係的重建》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與政策建議》分獲1994年、1997年度中國經濟學界最高榮譽獎——孫冶方獎。近年來,他的研究面仍然很廣,研究成果經常被引用。

  他的學術觀點總體來説是相信市場的。這可以從他早期有關體制改革的著作中看到,他後來在外經貿部、人民銀行、建設銀行以及證監會的工作中也都有所體現。早在外貿部當部長助理時就傾向於進行較為徹底的外貿體制改革。在央行擔任副行長兼任外管局局長時,他總是在思考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問題;在擔任建行行長時,就在思考商業銀行如何接軌,建立激勵約束的問題;而在任證監會主席的這兩年多的時間裏,不管是講話還是行動,我們都可以看到他願意向外學習,積極推進各項市場化改革措施的決心。

  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越是市場化程度高的國家,中央銀行在管理宏觀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越高。今天,中國的中央銀行已遠非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財政部的“出納”。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中國金融市場化的發展,央行的角色甚為關鍵。在西方,中央銀行的行長多由經濟學家出身的人擔任。而周小川,就是一位在經濟學領域有著很高造詣的專家。

  主政證監會

  並非所有的經濟學家都能擔當好央行行長的角色,而周小川不僅僅是一個純書齋型的學者,他是一位有著多年實務部門經驗的政府官員。就是早期從事的學術研究,由於站在國家體改小組這樣一個很高的平臺上,他研究的都是國家急需解決的經濟領域的各種改革問題,即這種研究本身就是對策性的,很務實的,需要建立在大量的調查研究基礎上進行的。後來,成為體改所副所長,再後來成為體改委委員。1986年開始,擔任外經貿部部長助理。1986年-1987年任國務院體改方案領導小組成員,兼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長;1986年~1989年任對外經濟貿易部部長助理。1986年~1991年間還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委員。

  他是1991年起開始擔任金融管理重任的。當年,任中國銀行常務董事,1991年~1995年任中國銀行副行長。曾是國家外匯專業銀行的中國銀行在中國四大專業銀行裏是很有特色的,一方面作為國家專業銀行,當時實行的體制還有很強的計劃經濟成份,另一方面,作為外匯專業銀行在海外有許多分支機構,這又需要銀行實行一定程度的與國際接軌的制度和辦法。此時,周小川的學術優勢與外經貿部部長助理的經歷,使其在中國銀行的領導崗位上得心應手。他本人自然也在中國銀行的實踐中,學到了許多銀行業的知識和經驗。這些都使其成為外匯管理局局長的理想人選。

  原來,中國外匯儲備管理實際上就由中國銀行來管理。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外匯儲備體制進行了改革。而從1995年起周小川出任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第二年又被任命為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他在央行工作的這段時間,主管外管局工作。這期間,經歷了兩件大事。一是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兌換,從1996年12月1日起,中國成為IMF第八條款成員國,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事情,標誌著中國人民幣自由兌換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市場化程度的加深;二是成功渡過了1997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國在承諾人民幣不貶值的情況下,成功抵禦了金融危機對中國的不利影響。

  1998年周小川接替王岐山,出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與當年在中國銀行當副行長不同,一方面,這一次他的位置是一把手,另一方面他要管理的建行在前任王岐山行長的管理下,很有起色,而且這時四大國有銀行的商業銀行化程度更高了,學習國際先進銀行的管理經驗顯得越來越重要。據説,他曾努力推動人事管理方面的激勵機制改革方案的出臺。遺憾的是,任期較短,就調任證監會任主席了。

  2000年初,中國金融機構人事大調整。周小川出任第四任中國證監會主席。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的發展,中國證監會主席已經成為公眾的焦點。證監會主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被媒體和市場所關注。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資本市場存在許多不規範的現象,這些現象不解決會影響資本市場的長期發展。周小川清楚地認識到中國資本市場的先天缺陷。建立一個規範的可持續發展的資本市場成為周小川的目標。於是他把保護投資者利益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作為重中之重,為此出臺了一系列措施。2001年7月,美國《商業週刊》“亞洲之星”評選中,把周小川評為“決策者之星”。評選説明認為,在周小川履新以來,證監會出臺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改革措施——諸如變“審批制”為“核準制”、引進國際會計準則、出臺“退市令”、對操縱股價的違規行為進行嚴厲處罰等——使得中國的證券市場在深化改革、加強監管和規範化建設方面前進了一大步,越來越像美國的“華爾街”而非賭城“拉斯維加斯”。可以説,周小川主政的這幾年,中國證監會出臺了一系列旨在保護投資者利益、規範市場的措施,而基本的主題是市場化方向。即政府少一些干預,多讓市場參與者做主。

  很有意思的是,就在2002年12月5日的論壇上,周小川在一篇題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組織結構》的講演中系統地闡述了他一貫的市場化的觀點,他説,“市場機制能夠調節的,就讓市場去調節,解除管制(deregulate)也就成為必然的趨勢。證監會取消了32項行政審批事項,就是解除管制的重要體現。”後面又説“我們也在與時俱進,考慮逐步向負向清單轉變,將會給市場機構和自律性組織更多的空間,讓他們發展和創新,以此推動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如果市場在某些方面能比政府做得更好,我們就應交給市場去做。”這或許是他對主政證監會的思路的一次總結,也許是他離開證監會時的最後一次就資本市場問題發表公開講話。

  又回央行

  周小川又回央行了,與上次不一樣的是,這次他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不到五年時間,環境卻大不相同。首先,央行作為貨幣政策的主管部門,在經濟政策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但這種政策持續時間不能過長,形成依賴。於是就有可能更依靠貨幣政策。2002年貨幣政策的應用可以説是非常成功的,有效地支援了經濟增長;其次,央行貨幣政策操作本身的難度更大了。我國經濟還處於轉型期,一方面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採用的東西早已放棄,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手段卻還沒有學好,特別是貨幣傳導機制有著獨特的運作規律,既與傳統的機制不同,不可能立竿見影,也與西方教科書中的不一樣,按照預期的行走。再次,資本市場等對貨幣政策的影響越來越突出了。不必説資本市場影響貨幣政策的財富效應等機制,單説股票一級市場的申購就會對貨幣需求産生影響;最後,中國已經入世一年了,金融業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外資金融機構調整到位之後可能會發起新一輪攻勢,而世界經濟則不是當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而是世界經濟的全面不景氣。相應的,中國金融業面臨新考驗,而貨幣政策則將越來越多地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

  但是,周小川的本錢也更足了。因為他有了多屆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的經歷,以及國有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監管部門主要負責人的資歷。此外,有理由相信周小川個人的特點也會幫助他成功把握好中國人民銀行的航向。

  不管任何職,周小川的經濟學家的本色卻始終一覽無余。他的講話,不是八股味十足的官樣文章,也不是言之無物的口水話,更不是嘩眾取寵的花樣文章,而是富有理性色彩和專業水準的講課。

  周小川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英語很好,許多學術論文是在國外會議上用英文宣讀或發表在國外有關學術刊物上的。正因為如此,他能很好地學習國外的東西。而且,作為一個學者,在交流時,更能從專業的角度來進行,收穫自然就多。

  以前的同事和下屬,幾乎有一個共同的看法,就是周小川非常具有親和力,溫文爾雅,很有風度。聽下屬彙報時,他從不會不耐煩地打斷,而是靜靜地讓人把話説完。另外一個公認的工作作風是很願意聽取不同意見。

  關於周小川的風格及其對貨幣政策的影響,香港媒體已有評論。香港媒體援引一位權威人士的話説,貨幣政策與行長的個人風格有密切關係。而周小川行長在業內被認為較具國際化觀念,因此他在尊重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可能將更注重內地金融業與國際慣例的接軌。該媒體又同時指出,行長的更替不會引致內地貨幣和金融政策發生太大的變化,這些政策仍將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但在此基礎上,一定要考慮到行長個人的特點,方能對未來內地貨幣金融政策的發展形成一個準確的基本判斷。

  可以期待的是,有著商業銀行、中央銀行和證監會多重經歷,同時身為經濟學家的周小川一定會把央行管理得井井有條,並靈活自如地駕馭中國的貨幣政策。中國經濟將繼續創造著奇跡。

  附:個人簡歷

  周小川,出生於1948年1月。1975年畢業于北京化工學院,1985年在清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主修經濟系統工程專業。

  主要經歷:

  1979年~1985年,在經濟體制改革的政策分析及許多經濟課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6年~1987年任國務院體改方案領導小組成員,兼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長;1986年~1989年任對外經濟貿易部部長助理;1986年~1991年間還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委員;1991年起任中國銀行常務董事;1991年~1995年任中國銀行副行長;1995年起任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1996年起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1998年起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2000年2月起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2002年12月28日,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社會兼職:

  中國科技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兼職教授,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兼職教授。他還擔任中國金融學會副會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等多個學術團體的多種職務。

  主要著作:

  吳敬璉 周小川:《中國經濟改革的整體設計》,中國展望出版社,1988年,北京;

  周小川:《周小川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哈爾濱;

  周小川:《外貿體制改革的探討》,中國展望出版社,1990年,北京;

  周小川:《經濟改革中的爭議性問題》(編譯),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0年,北京;

  周小川 楊之剛:《中國財稅體制的問題與出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天津;

  周小川 謝平 肖夢 楊之剛:《人民幣走向可兌換》,經濟管理出版社,1993年,北京;

  周小川 馬建春:《走向開放型經濟》,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天津;

  周小川 王林 肖夢 銀溫泉:《企業改革:模式選擇與配套設計》,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北京;

  吳敬璉 周小川 榮敬本:《建設市場經濟的總體構想與方案設計》,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北京;

  周小川 楊之剛:《邁向開放型經濟的思維轉變》,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周小川:《重建與再生——化解銀行不良資産的國際經驗》,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年5月;

  吳敬璉、周小川等著:《公司治理結構、債務重組和破産程式——重溫1994年京倫會議》,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6月;  

  周小川:《轉軌期間的經濟分析與經濟政策》,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6月。

  此外,還有論文上百篇,其中有的是以英文在國外發表的。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