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期待ECFA破解邊緣化危機

2010-01-01 08:55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肖燕

  中新社臺北十二月三十一日電 (記者 曾嘉 陳立宇)二0一0年一月一日,全球人口數量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簡稱“東盟加一”)正式運作,區域內大部分産品關稅都將降為零,區內各國因此受惠,但區外經濟體卻可能受衝擊,臺灣首當其衝,憂心因此而邊緣化。

  根據中國官方的數據顯示,東盟與中國去年對全球的貿易總額已達四點三兆美元,佔全球貿易百分之十三點三。二0一0年展開自由貿易後,區域內人口達十九億,居全球之冠,僅次於歐盟、北美自貿區。

  中國大陸為臺灣最大貿易夥伴,同時也是臺灣對外投資地區、出口市場、順差來源與第二大進口地區。島內經濟學家研究發現,“東盟加一”自由貿易區成立後,臺灣會有三分之二齣口受到威脅,影響經濟命脈;臺灣相關産品尤其石化業會受到威脅,稅率差距約在百分之六到七。

  另外,“東盟加一”可能刺激臺商到東盟成員國設廠轉出口,造成臺灣産業空洞化,進一步衝擊經濟。接著二0一二年還將有“東盟加三”(東盟加中、日、韓)實現,東亞自由貿易區逐漸形成,臺灣沒有參與,在出口産業的競爭力優勢將流失。

  為此,臺灣當局提出要與大陸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因應“東盟加一”的挑戰。ECFA的談判內容,包括商品貿易(排除關稅和非關稅障礙)、服務貿易、投資保障、防衛措施、經濟合作及經貿爭端解決機制等。

  臺灣方面傾向採取“框架協議”的方式,就好像寫書一樣,雙方先擬妥目錄與摘要(框架),先就最急迫且有共識的項目,在簽署協議後立即完全減免關稅 (即所謂的“早期收穫”清單);接著,再依照WTO的慣例,在十年內分期、分章寫完整本書(即:結束所有談判程式)。

  大陸方面對ECFA持積極態度,但臺灣內部一直未能達成共識,主要原因是擔心低價大陸商品對臺灣農業及傳統産業造成衝擊。臺灣當局為此再三保證在談判過程中不開放大陸農産品進口,並會輔導傳統産業轉産或給予各種形式的幫助等;而大陸海協會日前也表示,在協商過程中會考慮臺灣市場承受能力,以“利益最大化、代價最小化”作為原則。

  臨近年底,臺灣當局也加大對ECFA的宣導力度,領導人馬英九親自上媒體表示願與在野黨就此議題進行辯論,並接受親綠的《自由時報》專訪,闡明ECFA對臺灣是利大於弊;其他相關機構包括“陸委會”、“經濟部”等部門負責人也積極走訪農業與傳統産業聚集的臺灣中南部,與民眾溝通。

  目前兩岸兩會已經確定將進行專家級磋商,並將ECFA列入兩會領導人第五次會談的協商議題。

  島內媒體就指出,面對二0一0年,臺灣沒有逃避的本錢,與大陸洽簽內容有利於臺灣的ECFA,成為臺灣經濟能否因應全球經濟大環境,進而永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完)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