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熱議ECFA 業者呼籲兩岸儘快就此進行協商

2009-10-23 09:12     來源:中新網     編輯:肖燕
  大陸日前公佈《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研究報告》,在臺灣內部産生廣泛反響。臺灣“勞委會”兩天后首度公佈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對島內就業市場評估報告,産業界、媒體及專家學者等也紛紛發表看法,認為ECFA帶給臺灣的利益大於衝擊,呼籲兩岸儘快就此進行協商。

  綜合臺灣媒體二十二日的報道,大陸《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研究報告》公佈之後,島內各界出現不同的解讀及估算,針對有綠營民意代表及媒體所謂兩岸簽署ECFA臺灣“得不償失”的説法,臺灣“經濟部國貿局長”黃志鵬回應説,兩岸經濟規模原本就不同,不該用絕對金額,刻意誤導大眾,應以雙方經濟成長率的增幅比較,才有意義。且兩個經濟體洽簽相關協議,對雙方均會産生貿易創造效果,對方增加利益並不一定是臺灣的損失,而是雙方互利結果。

  《中國時報》二十二日的短評也表示,雙方可一起得利,達到雙贏,其實也是貿易分工的比較利益最基本的原則。同時,拿兩岸經濟體的獲利絕對數值作比較,得到大陸獲利多,也是一種“誤用數據”的作法。兩岸經濟體大小差距近十倍,大陸GDP是四兆多美元,臺灣是四千億美元,這種牽涉到經濟體大小的數值,必須把此因素考慮進去。在考慮經濟體大小後,臺灣GDP是增加百分之一點七二,大陸是百分之零點六三,用這個數據看,臺灣獲利顯然較大。

  臺灣“勞委會”也于二十一日首度公佈兩岸簽署ECFA對就業市場影響評估,報告指出若不簽ECFA,臺灣將因此減少四點七萬個就業機會,GDP下降百分之零點一七九;若簽署ECFA,將增加十到十三萬個就業機會,GDP可望上升零點七到零點八二四個百分點。

  該報告研究發現,若簽署ECFA,行銷服務業是受益最大的行業,工作機會將至少增加四點六萬個;知識密集服務業也將增加二點三萬個工作機會,高科技製造業與其他服務業也都將各增加一點五萬個。

  同時“勞委會”也承認,若同意簽署ECFA,不論在任何假設情況下,島內傳統製造業的工作機會都將減少約三千五百人到五千個就業機會。臺“經濟部長”施顏祥就表示,對於兩岸簽署ECFA已有因應措施。

  此外,不少産業界人士也紛紛發表看法。臺灣機械業者都認為,若不加緊腳步,未來在東盟加一、東盟加三逐步實現後,更可能會逼迫産業外移、流失就業人口,進而失去臺灣的競爭力。建德工業副理黃鋰成認為,臺灣機械業的産值幾乎都來自於外銷,當然要積極進入大陸市場,否則臺灣將會失去優勢。

  根據臺灣中華經濟研究報告指出,明年東盟加一實現,臺灣紡織業是臺灣可能受到衝擊最大的産業之一。臺灣紡拓會董事長、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表示,臺灣紡織業目前面臨“最艱難的時代”,當局一定要儘快簽署ECFA,這正是紡織業界普遍心聲。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