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學鋒:推進津臺經濟合作 打造兩岸雙贏典範

2009-09-28 12:46     來源:台灣網     編輯:肖燕

 

天津市副市長任學鋒(資料圖片)


  台灣網9月28日天津消息 津臺往來合作一直是兩岸交流中的亮點。在7月底結束的津臺投資合作洽談會開幕酒會上,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在講話中提到:“津臺之間日趨緊密的經濟合作,已成為兩岸雙方謀求互利雙贏的一個範例。”

  雖然遭受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但在2009上半年,天津經濟仍以GDP增長16.2%,工業增加值增長21%,實現快速增長,為津臺兩的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吸引了越來越多臺商的目光。

  在國慶六十週年即將到來之際,台灣網記者專訪天津市副市長任學鋒,為兩岸網友暢談渤海明珠天津在兩岸交流合作中新的發展契機。

  記者:我們注意到,在7月底結束的津臺投資合作洽談會開幕酒會上,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在講話中提到:“津臺之間日趨緊密的經濟合作,已成為兩岸雙方謀求互利雙贏的一個範例。”請您談談,津臺的交流與合作為什麼會有如此繁榮的景象?

  任學鋒:天津十分重視與臺灣的經濟交流合作,一直把吸引臺資做為引資重點之一,截止目前,本市共批准臺資企業2059家,合同投資總額達到87億美元,在大陸北方吸引臺資排位中居於前列,近兩年兩地交流合作更是熱絡。我們總結,主要得益於國家戰略、區位優勢和“三項建設”,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第一,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廣大臺商以特有的政策敏感捕捉到了投資商機,臺灣政商界對天津的關注度進一步提高。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先生、榮譽主席連戰先生、副主席江丙坤先生,以及臺灣工業總會、商業總會、電電公會、三三會、工商建研會等重要工商團體,都到濱海新區作過參訪和考察。連戰先生稱讚濱海新區是“一顆亮麗的新星,閃光的巨星”。隨著濱海新區實施的涉外管理體制改革創新、金融改革創新以及科技體制、土地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推進,臺資企業紛紛向濱海新區聚集,濱海新區臺資企業臺商投資額佔全市臺資比重達66%。

  第二,天津的區位優勢獨特,成為臺商青睞的重要因素。天津是連接東北、華北、西北的重要交通樞紐,海陸空交通發達,大大拉近了企業與原料産地和市場的距離。去年,天津港被列為兩岸海運直航首批開放港口,天津濱海國際機場被列為兩岸客運包機直航機場,天津還被批准為首批赴臺旅遊開放城市和臺胞證換發城市。津臺兩地人員和貨物往來便利,與外界交通四通八達,使得臺灣重大大企業把佈局天津作為重要的企業發展戰略。據我們統計,目前臺灣百大企業集團在天津設點的有17家,鴻海、長榮、英業達、臺達電子、大成、光寶、臺玻等知名臺資企業在天津都設有企業或辦事機構。

  第三,我們通過加強平臺建設、機制建設和載體建設,努力提升天津在兩岸交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2008年,經張高麗書記提議,國臺辦和海協會給予支援,我們建立了津臺投資合作洽談會這個重要經貿合作平臺,去年是首屆,今年舉辦了第二屆,在臺灣工商界引起很大反響,臺商熱情非常高,這兩屆洽談會簽署合作項目達300億元人民幣,效果非常好。國臺辦積極支援濱海新區開展對臺經貿、金融、産業合作,支援濱海新區吸引臺資大項目落戶,支援天津作為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重點地區。與此同時,我們還注重加強載體建設,支援建設臺灣工業園,按照産業佈局承接臺資落戶。

  記者:雖然遭受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但在2009上半年,天津經濟仍以GDP增長16.2%實現快速增長,為津臺兩的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您看來,天津為什麼能保持如此增長優勢?在金融危機中,採取了哪些措施幫助臺商渡困,效果如何?

  任學鋒:在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的大背景下,天津遇到的困難也是相當嚴重的。但我們憑藉近幾年抓大項目建設,既支撐當前經濟發展,又為發展留下後勁。從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間,天津相繼推出了五批共100項重大項目,總投資達5029億元。目前,已有23個項目建成投産,57個項目在建,項目開工率達到79%。增量的進入,彌補了存量的下滑。今年,為克服金融危機的衝擊,天津開展了“保增長、渡難關、上水準”活動,每位市領導幹部確定兩個幫扶聯繫點,組織4657名機關幹部、611個服務工作組深入7143個企業實施幫扶,其中也派出市級幫扶小組深入重點臺資企業和臺資企業集中地區,幫助企業解決生産經營的困難。我們出臺了涉及面廣、含金量高的《關於當前促進經濟發展的30條措施》,組織市人力社保局、工商局、稅務局等部門與臺資企業座談,幫助企業了解政策、享受政策。

  在支援臺資企業發展方面,去年我們出臺了《天津市促進津臺産業合作的政策措施》,在稅收優惠、財政支援、增資發展等方面給予扶持。今年我們又出臺了《天津市關於支援臺資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支援臺資企業發展。今年4月,國臺辦、商務部在天津舉辦“臺資企業産品內銷座談會”、“臺資企業産品內銷對接會”,針對臺資企業國際訂單減少尋求內銷渠道,臺商普遍反映收穫很大。

  記者:今年五月,天津臺辦和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建立了預防化解涉臺糾紛和臺商訴訟權益保護聯席會議制度,為津臺兩地進一步加強經濟合作創造了更好的條件,顯示了天津對臺商問題的重視。作為臺商佈局的密集地,天津近年來在保護臺商合法權益方面有那些嘗試和成果?

  任學鋒:隨著臺資企業的逐漸增多和經營環境的變化,涉臺糾紛不可避免,近兩年也有增加的趨勢。天津重視對臺商合法權益的保護,注重建立長效穩定的工作機制,在涉臺糾紛調處方面作了積極探索,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首先是日常的調處化解。我們從最早的每半年召開一次臺商座談會聽取臺商意見建議開始,逐步發展到服務月、季談會制度,市、區兩級政府領導與臺商面對面交流,收集臺商意見,排查化解矛盾,集中解決問題。建立了臺商權益保障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市委政法委、市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委、市高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等21個單位的負責人組成,工作重點是促使臺商投訴案件的解決。

  其次是涉臺訴訟和涉臺突發事件的處理。針對臺商投訴涉訟案件增多的情況,為進一步做好預防解決涉臺糾紛和臺商訴訟權益保護工作,市臺辦與高級人民法院共同建立了“天津市預防、解決涉臺糾紛和臺商訴訟權益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另外天津還成立了臺灣同胞糾紛協調小組和處理重大涉臺突發事件協調辦公室。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健全了涉臺糾紛協調網路,規範了工作程式,暢通了臺灣同胞投訴渠道。自1998年以來,我市共受理臺胞投訴案件611件,辦結602件,結案率98%,在津臺商感到滿意。

  記者:今年上半年天津GDP增長16.2%,工業增加值增長21%,我們注意到其中70%是高水準項目,顯示了天津在高新産業方面的潛力。在津臺兩地的高端合作方面,您有怎樣的計劃和期待?

  任學鋒:天津按照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三高結構”選項目,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高新産業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包括圍繞現代化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産業、高水準研發轉發和工業迴圈經濟建設四個基地,打造國家生物醫藥國際創新園等12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和鋼管、汽車、紡織等10大産業技術研發平臺,高性能石油套管、巨型子午線輪胎、超百萬億次高性能電腦等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産品成功開發,氣動脫硫、光通訊、數字視頻監控晶片、薄膜光伏電池等項目都具有國際領先技術水準。


  經歷了驚心動魄的金融海嘯,我們也在深入思考後危機時代“重振增長”要走的道路。天津的選擇是,致力於推動發展模式的轉變,積極倡導綠色經濟、低碳經濟、迴圈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津臺兩會高端合作方面,我們認為,應該體現技術含量高、聚集能量大、帶動作用強、品質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要求。在具體産業上,我們希望在航空航太産業、新能源産業、生物産業、環保産業和金融服務産業方面與臺灣加強合作。

  記者:我國著名學者周汝昌曾説過:“作為天津人,有兩件事情不能忘:海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媽祖是我們的精神母親。”我們知道“天津媽祖文化節”已成為兩岸交流的品牌活動。作為兩岸民間的共同信仰,媽祖文化在津臺交流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對於進一步弘揚兩地的媽祖文化交流,天津有何計劃?

  任學鋒:媽祖文化是兩岸民間的共同信仰,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天津媽祖文化有著600多年的歷史。

  每兩年一屆的媽祖文化旅遊節緊緊圍繞媽祖文化的主題,拉近了津臺兩地的心理距離,加深了彼此之間的友誼,擴大了天津的對外開放和影響,實現了文化旅遊與情感交流、經貿活動的有機結合,搭建了交往合作的平臺,取得了共建和諧、共贏發展的成果。

    近年來津臺媽祖文化的交流不斷熱絡,逐漸從文化交流向經貿合作發展。今年7月,臺灣大甲鎮瀾宮分別在漢沽區、河東區建設天津媽祖文化園、直沽媽祖文化城,兩個項目預計總投資60億元,奠定了天津在兩岸媽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天津將借助媽祖文化這一平臺,加大津臺經貿、文化的往來與合作,為天津經濟發展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站在兩岸關係新的歷史起點上,我由衷相信天津與臺灣交流合作的明天會更好!(天津市臺辦/李徽)

 

  任學鋒簡歷:


  任學鋒,男,漢族,1965年10月生,河北邢臺人,河北工學院高分子材料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管理學博士,高級工程師,198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88年12月參加工作。現任天津市副市長。

 

  1988年起,先後任河北工學院團委副書記、書記,天津新技術産業園區管委會業務處工程師,天津新技術産業園區開發總公司工業投資部副部長、公司副總經理。1995年任天津新技術産業園區開發總公司總經理,2002年同時擔任天津新技術産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2004年任香港津聯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2007年7月起,任香港津聯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主管工作:分管商務、合作交流、外事、涉港澳臺事務、旅遊、口岸服務、僑務工作。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