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基金在港啟航 “人民幣國際化”再進一步

2010-08-10 10: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程軼文

  中新網8月10日電 香港中通社9日刊發特稿説,“人民幣國際化”已越來越不止是個美好願景,而是一步步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策嘗試。

  原文摘錄如下:

  11日,境外首只人民幣基金將獲准在港發行。往前推三周,中國人民銀行與中銀香港才剛剛簽署《香港人民幣業務清算協議》,取消香港境內使用人民幣部分限制;而再往前的6月19日,央行剛剛宣佈了重啟匯改。

  緊隨其來的是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的擴大及境外人民幣投資渠道的拓寬,這一切無不彰顯著人民幣加速國際化的堅定信心。根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6月份,香港和內地以人民幣結算的貿易額達132.4億元,為1月份的10倍;而截至6月底,香港人民幣存款已接近900億元。

  境外首只人民幣公募基金啟航

  這只名為“海通環球人民幣收益基金”的開放式基金,上週五獲得香港證監會的批准,發行規模約為50億元人民幣,以人民幣為報價及計價單位,將向香港散戶投資者銷售。

  發行人海通資産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作為內地大型券商的全資子公司,中資背景備受關注。有業內人士更將此舉解讀為“人民幣回流機制‘小QFII’即將啟動的前奏”。

  自從《清算協議》正式簽署之後,香港各家金融機構已紛紛參與推出各類人民幣産品,而推出的人民幣基金等産品也多是為將來的“小QFII”做準備。國泰君安(香港)已在中銀香港、匯豐及渣打三間銀行開立了人民幣企業戶口,並推出了允許客戶直接存入人民幣買賣港股的服務。據知,招商證券(香港)、申銀萬國(香港)也已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了“小QFII”方案。

  東亞銀行首席經濟師鄧世安認為,清算協議的簽訂對“小QFII”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今年應該可以成行。

  人民幣國際化提速

  但相對於日均交易額逾3萬億的外匯交易市場,今年上半年僅706億元的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額實在微不足道。香港浸會大學經濟係副教授巫伯雄認為,“人民幣國際化仍處於很初步的階段”。

  他認為,用作人民幣貿易結算的比例相對不算太高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幣作為儲蓄的功能不高。

  不過,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從此前只有一部分國家交易使用,到現今允許全球貿易使用,這已是極大的飛躍。

  而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人民幣在國外掀起投資熱。相對美元和歐元等貨幣,目前人民幣作為投資工具,保值和增值的功能也得到很好的體現。“無論是香港還是國外,對人民幣的需求都很大,相較于美元等幣種,人民幣的投資價值都被看好,”鄧世安説。

  在他看來,人民幣國際化接下來除了應重點擴大作為儲備功能外,“關鍵的一步是繼續提升人民幣計價産品的種類,讓人民幣業務獲得更大發展空間。”(胡潔)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