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共建全球性“五大中心” 金融中心定位最受關注

2009-05-15 14: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肖燕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記者得到深圳市政府有關部門證實,《深圳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獲得批覆,有望近期向媒體公佈。據了解,方案明確指出,通過“深港聯動”、實現兩地共建“五大中心”的戰略構想。而比較上海“雙中心”建設,滬和深港一東一南兩個“金融中心”的重合定位最受外界關注。

  據了解,《深圳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深圳綜改方案》)中明確了深港共建全球性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創新中心”和“國際文化創意産業中心”。

  按照方案設想,深港之間將實現資金、貨物、資訊等要素流動的更加便捷和安全有序,兩地力圖在高端航運服務領域開展合作與融合,共同打造世界級港口群,共建具有全球資源配置功能的物流樞紐、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多式聯運中心和供應鏈管理中心。同時,深港兩地也將力求共同打造具有商業貿易、展示推廣、旅遊休閒等功能的世界級貿易中心。

  深圳市政府顧問、深圳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國世平分析,五大中心的建設是一個長遠規劃,實際上自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簽訂以來,與香港在上述五大領域的合作就已經展開,各種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驗也沒有停止過。

  “現在給的就是一個名分,今後深圳可能會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方面走得快些。”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對此表達了比較一致的看法。

  香港“一國兩制”總研究主任李濤分析,深圳早期依靠區域特殊政策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創下不少先例,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面對今後特殊政策會越給越少的現實,深圳必須在行政層面探索改革路徑,政府職能應該轉向公共服務方面,為企業創造更好的市場環境,創造好的法治環境,公平的競爭環境。“在這塊領域,深圳有待改善的空間仍很大。”李濤認為,把握先行先試權,做出值得推廣的表率來最重要。

  對於一東一南兩個金融中心的做法,李濤認為並不奇怪。“長三角和珠三角都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腹地,面臨的市場和機遇都不一樣,多個金融中心可以在細分的市場中錯位發展、優勢互補。”他指出,誰能發展成名副其實的國際金融中心關鍵是靠自己。

  暨南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陳鷺也認為,金融中心的打造不是光靠人為推動,而是政治、經濟、歷史文化長期積累、變革的結果。兩個金融中心的建設最終取決於當地的綜合發展水準。

  陳鷺分析,深港共建金融中心首先的突破口在於人民幣結算,只有資金實現流動,經濟活動才不會受限制,更多的資本市場業務如互推銀行理財産品、跨境ETF投資才能夠全面鋪開闔作。其次,香港金融業的軟體服務領先深圳至少5到10年,深圳應吸取香港在金融人才培養、管理模式創新上的經驗。

  國世平認為,深港共建金融中心的優勢更大,因為上海建國際金融中心受制於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的約束。他分析,由於深港兩地在金融服務業上的硬體設施相當,深圳可以作為香港金融業的後備力量,研究腹地,打造金融産品研發基地的角色,將其推廣到國外,擴大國外投資者投資內地資本市場的渠道。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