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兩年圈錢1936億六成破發

2011-10-24 06:49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王思羽

  創業板10月30日將迎來開板兩週年。曾被寄予“厚望”的創業板,在圈走1936億元資金之後,給資本市場和股民留下的卻是一個“破發”遍地、上市公司良莠不齊、制度創新幾近停滯的“爛攤子”。

  現狀

  融資近2000億卻六成破發

  10月21日,創業板新股開能環保進行了網上申購;10月24日,創業板新股陽光電源將進行網上申購;10月25日,同為創業板新股的梅安森將進行網上申購。實際上,自2009年10月30日運作至今,創業板給投資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其從未停止的高速擴容態勢。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23日,已有269家企業在創業板掛牌交易,也就是説,自開板之初到目前為止的481個交易日裏,創業板以每1.79個交易日一家的速度擴容。此外,WIND統計數據還顯示,按照網上發行日起計算,截至10月23日,已有274家創業板企業進行了IPO,這274家創業板企業計劃募資670.8億元,實際募資額則達到了1936.3億元。274隻創業板股票超募總額達到了1265.5億元,平均超募比例達到了189%。

  從首發的指標看來,上述274家創業板公司的平均發行價格為32元/股,平均發行後的市盈率則為62.4倍。在這場浩浩蕩蕩的擴容潮中,上市公司共計付出了125.5億元的發行費用(有統計數據的270家創業板企業中),其中絕大多數付給了保薦機構。其中,平安證券擔任了38家創業板企業的主承銷商,收穫了15.1億元的保薦及承銷費用;國信證券則擔任了23家創業板企業的主承銷商,收穫了8.4億元的保薦及承銷費用。

  然而,在上市公司通過創業板圈得大筆資金,仲介機構亦大獲豐收的同時,留給普通投資者的,卻是一個一地雞毛的創業板市場。從創業板指來看,自從2011年12月20日盤上1239.60點的高峰之後便一路下滑,目前已經跌到了763.30點,較那時已經跌去了38%。

  WIND統計數據顯示,按照10月21日收盤價格計算,在269隻創業板股票中,依然有228隻低於其上市首日的開盤價(前複權),佔比高達84.8%,也就是説,即使是上市首日開盤即買進並一直持有,目前仍然有近九成的投資者處於虧損狀態。其中,國民技術、堅瑞消防、當升科技、世紀瑞爾、朗科科技等8隻創業板股票的複權後相對於開盤價格的跌幅均在60%以上。而相對於發行價格而言,截至10月21日收盤,仍然有151隻創業板股票收盤價格(後複權)低於其發行價,佔比高達56.1%。也就是説,有將近六成的創業板股票目前正處於破發狀態。其中,恒信移動、寧波GQY、康芝藥業等破發比例均超過了50%。

  以破發比例最高的恒信移動為例,這家平安證券保薦的、頂著“國內唯一一家同時擁有地面零售連鎖商務經驗和移動資訊技術研發、業務平臺運營經驗的企業”光環的企業于2010年5月20日正式登陸創業板,其發行價格為38.78元/股,發行市盈率(攤薄)為62.55倍,目前股價已跌至16.46元/股(後複權),較發行價格跌去57.6%。在網上申購時,該股每中一簽可認購500股,也就是説,每中一簽,投資者持有至今的話,其浮動虧損就將達到11160元。

  風險

  上市公司魚目混珠

  截至10月23日,已有80家創業板公司公佈了2011年三季報,然而,從已披露的情況來看,自詡為高成長的創業板再度遭到了打擊。WIND統計數據顯示,80家創業板企業前三季度共計實現凈利潤38.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2.3億元僅增長了19.8%。在這80家企業中,有18家出現了凈利潤下滑的情形,佔比22.5%。其中,荃銀高科的凈利潤下滑幅度達到了82.7%,建新股份、中青報、青松股份和華中數控的凈利潤下滑幅度也均在30%以上。

  相比之下,WIND統計數據顯示,在目前已經公佈2011年三季報的587家上市公司中,前三季度共計實現凈利潤967億元,同比增長了20.9%。也就是説,從前三季度的業績來看,創業板凈利潤增幅並不具有明顯優勢,不僅未能體現出其相當於主機板和中小板的高成長性,反而拖累了上市公司整體的業績增長水準。

  在創業板整體未能實現預期的高成長的背後,是一大批品質存疑的公司通過種種包裝手段混入創業板,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實現業績“變臉”的現實。以今年7月12日正式登陸創業板的瑞豐光電為例。這家在上市的前三年(2008-2010年)分別實現了1737.98萬元、2199.15萬元和4399.31萬元凈利潤的創業板企業在上市68個交易日後,其10月21日公佈的三季報卻顯示,其三季度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為724萬元,同比驟降52.38%;前三季度則實現凈利潤2775萬元,同比亦下滑了12.34%。

  瑞豐光電絕非特例,自創業板開板以來,上市之前業績快速增長,財務報表靚麗無比,上市之後卻泯然如眾人甚至業績快速下滑的例子比比皆是。雖然才開板兩年時間,不少創業板企業甚至已經出現了業績連續下滑甚至虧損的局面:國聯水産2010年中報虧損,2011年中報再度虧損;網宿科技2009年中報凈利潤為2140萬元,2010年中報則縮水到1498萬元,2011年中報也僅為1983萬元;寶德股份2009年中報凈利潤為1690萬元,2010年中報則縮水到了303萬元,2011年也僅為307萬元。

  一位從事IPO的業內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在IPO的審核端上,擬上市公司的成長的可持續性極其重要,而大多數的創業板公司往往在業務上不具有壟斷性,其盈利水準也具有不穩定性,在這種情況下,往往需要通過一定的會計處理及其他包裝手段來實現這種目標。

  問題

  退市制度杳無音訊

  相對於創業板目前的糟糕表現而言,更為令人擔憂的是,在運作了兩年之後,儘管創業板上市資源供給充足,其交投也十分活躍,但有關創業板的後續的制度改革和創新卻依舊停滯不前,已經成為了阻礙創業板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

  公開資料顯示,自2009年10月開板以來,在涉及制度的完善以及創新之上,相關部門在2010年11月出臺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創業板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買賣本公司股票行為的通知》,在今年10月則出臺了《關於在部分保薦機構試行持續督導專員制度的通知》,分別對創業板的高管套現以及保薦機構的持續督導制度上進行了改進,然而在涉及創業板的根本性制度如發審制度、退市制度等方面,卻遲遲未有新的舉措出臺。

  “除了上市標準外,創業板目前基本上是比照著主機板的制度規範在運作,作為一個有特色的板,創業板將來還是需要有一套獨立的市場運作規則,比如直接退市制度。”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實際上,早在2010年兩會期間,創業板開板不久,深交所理事長陳東征就表示,深交所關於進一步完善創業板市場直接退市制度的方案已經上報證監會。深交所總經理宋麗萍也在多次在各個場合表示,直接退市、快速退市和杜絕借殼炒作現象,是設立創業板退市制度的基本原則。然而,臨近兩週年,早該推出的創業板退市制度至今仍然沒有出現,甚至沒有出現可供公眾討論的雛形。

  “退市制度要有出口對接機制以及與主機板之間的協調,並要考慮到銀行、退市公司以及投資者之間的利害關係。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創業板將來肯定會採取直接退市制度,直接退至三板,這就要求三板有比較大的接收能力以及相應的對接機制。”董登新對記者表示。

  除了退市制度之外,創業板的發審制度、公司治理等方面也存在眾多改進的餘地。董登新認為,創業板在上市標準上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在擴容的大背景下,上市標準應適度的有所降低,只要行業標準上把握嚴格的篩選標準,在具體的財務指標上,將來的趨勢是可以適度的放鬆,這將有利於鼓勵全民創業。

  而在公司治理上,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則認為,創業板問題的真正實質則是其在股權結構上出現的夫妻、父子、兄弟這种家族上市公司的“一股獨大”。一股獨大造成了極不合理的財富分配體制。創業板一股獨大使得IPO高溢價獲得的財富實際上被家族掠奪。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