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證券深交所縮股發行 凈資本規模成競爭劣勢

2010-09-26 08:47     來源:華夏時報     編輯:程軼文

  9月20日,山西證券二次過會獲成功。最新的招股説明書顯示,此次公司A股發行前總股本為20億股。此次擬公開發行普通股(A股)4億股,佔發行後總股本的16.67%,募集資金將全部用於增加公司資本金,擴展相關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山西證券二次衝擊IPO距離上次不到兩個月,相當迅速。發行股本的數量較此前略有減少,曾經空缺的上市交易所則明確為深圳證券交易所。

  山西證券一位高層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公司前期暫停上會主要是按監管層的要求,補充了一些2010年的中報,並不是坊間猜測的一些內容。而此次縮股,更多的是考慮市場的原因。

  記者在公司過會第一時間,致電董秘王怡裏,其電話無人接聽。而在聯繫主承銷商中信證券時,相關人士指出,具體上深交所的主機板還是中小板不好説,需要綜合各方因素最後確定。

  “其實對於公司而言,上哪個交易所發多少股都無所謂,主要是能夠完成上市融資,哪怕隨後增發都沒有問題,如果上市都沒有成功,後面的事就都談不上了。”一位上市券商研究員分析。

  蹊蹺的上市中止

  山西證券自8月份對外披露招股説明書伊始,就備受質疑。先是“兒子保薦老子”涉嫌關聯交易,隨後被曝招股書粗糙不堪,而與農行(601288)漪汾街分理處的8000萬元糾紛更是被市場視為首次過會遭否的主要原因。

  然而本報記者在仔細翻閱山西證券的新招股書後發現,上面惹爭議的部分不僅未作大幅刪減,整個頁數反而較前一版本有所增加,只是內容更為細化,標題、綱目也更為清晰。

  其中,增加了商標情況和分類監管評級風險,保薦人律師——北京市觀韜律師事務所、股票登記機構等資訊項目;同時,在一些股改轉讓資訊披露後,附以“股權轉讓行為已于某年某月年完成交割等字樣”。

  最為突出的是,關於公司的盈利情況和業務情況中,大篇幅地補充了2010年上半年財務情況,涉及自營、投行、經濟業務三大業務,甚至是包括山西焦化集團有限公司、中信國安、山西信託等公司股東截至2010年6月30日主要財務數據(未經審計)的業績數據。此外,其合資公司中德證券依舊被列為聯席主承銷商。

  “公司中止上會主要是按監管層的要求,補充了一些2010年的中報。”山西證券公司一位高層向記者表示。

  數據顯示,2007年度、2008年度、2009年度以及2010年上半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7.44億元、7.90億元、15.12億元和5.9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8.35億元、2.77億元、6.24億元和2.01億元。

  凈資本低分類評級連降兩級

  記者從多位業內人士處了解到,山西證券招股説明書中特別強調了某些業績指標在行業內的優異排名,諸如經紀業務凈收入增長率2009年排名行業第11位、2007年至2009年的成本管理能力指標分別為2.69、1.88和2.14,在行業內均排名于前列等。但是,對於凈資本指標,卻予以了回避。

  根據證券業協會2009年業績數據顯示,在106家行業排名中,山西證券凈資本為174372萬元,行業排名第59名。另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2010年6月30日,70家證券公司中,山西證券凈資本為167649萬元,增長率為10.97%,行業排名54位。

  記者進一步發現,儘管公司對於凈資本的闡述並未設置過多篇章,卻在公司的競爭劣勢中承認凈資本規模有待提高。

  山西證券表示,證券業屬於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行業,凈資本是公司抵禦各種風險的重要屏障。公司凈資本不僅遠低於國際大型投資銀行的水準,也低於國內規模領先的證券公司水準。凈資本規模已經成為制約公司擴大傳統業務規模、開拓創新業務的重要瓶頸。

  事實上,山西證券較低的凈資本在2010年的證券公司分類評級中被連降兩級上就有所體現。對此,公司在新的招股説明書中專門添置了“分類監管評級變動風險”一項。招股説明書顯示,公司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類評價結果分別為:B類BB級、B類BBB級、B類BBB級和B類B級。公司未來將進一步提升風險控制能力,但仍可能面臨分類評價結果變動的風險。

  “公司的評級下降主要是凈資本的問題,排名59位已經處在行業靠後位置,由此産生的風險會很大。不過,在上市融資後的凈資本會有所改善。”北京某綜合券商資深行業研究員王先生向記者分析。

  “可以看到,公司在自營規模上佔比偏高,且逐年上升。2009年,自營規模為14874.43萬元,而2010年上半年,自營規模就達61051.43萬元,佔凈資本的35%以上,風險很大。”王先生如是説。

  下一個西南證券?

  統計顯示,山西證券的業務收入主要依靠經紀、證券承銷與自營等傳統業務,創新類業務所佔比重過低。2009年度,公司經紀、投資銀行、自營業務收入分別佔營業收入的82.57%、9.55%、4.31%;2010年上半年,公司經紀、投資銀行、自營業務收入分別佔營業收入的71.11%、17.90%、7.78%。

  “山西證券業績很一般,沒有什麼特色,就不用過多關注了,等招股路演再説吧。”中部某上市券商研究員李小姐告訴記者,即將上市的興業證券就已沒有特別大的看頭,所謂的海西概念估計3-5年才能看到,山西證券地處內陸,無論經濟發展速度還是未來的前景都不如東部地區,價格不會很高。

  “不過,如果大股東能夠有所表示,未來如果能夠借此平臺有所作為,上市後增發,不排除有一些看點,或許可以成為下一個西南證券。”李小姐如是説。

  可以看到,在山西證券的股權結構中,前三大股東分別為山西省國信投資(集團)公司、山西國際電力集團有限公司、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控制山西證券股權達70%以上,而上述三大集團股東則分別是山西財政廳、國資委100%控股。

  對此,山西證券董事長張廣慧在公司過會第一時間對外表示,山西證券作為金融行業公司不僅是山西第一個上市企業,而且是整個中西部地區的第一家,實現了零突破,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的支援和關心。基於經濟結構轉型發展,山西證券的上市將帶動金融服務業“大趕快上”,幫助山西省經濟儘快實現調整轉型,幫助太原成為中西部地區金融中心。

  根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2010年6月30日山西省共有上市公司29家,多為偏重煤炭、化工類企業,無金融類企業。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