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改5年 中國擁有“更具彈性”的人民幣

2010-07-22 14:54     來源:新華網     編輯:程軼文

  21日,基於6.7802的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人民幣開始了新一天的交易。此時,距我國正式啟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恰好過去了整整5年時間。

  5年間,我國按照“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的原則穩步推進匯改,人民幣也以“更具彈性”的姿態,行進在其國際化的道路上。

  2005年7月21日,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5年來,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小步快走”、雙向波動的特徵。

  按照2010年7月21日公佈的匯率中間價,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較匯改前累計升值近22%,年均升值幅度超過4%。

  在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眼中,近年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框架和內涵不斷得以完善,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動態趨向合理均衡匯率水準的機制逐步形成;匯率定價更加依照市場供求關係;匯率形成的市場機制不斷完善。

  “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與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市場體制完善進程、金融監管水準提高和企業承受能力相適應,應當繼續堅持。”胡曉煉説。

  值得注意的是,在匯改推進的5年中,人民幣一直面臨著巨大的升值壓力。一方面,中國外匯儲備居高不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國際市場要求人民幣加速升值的呼聲不斷。而來自外部的壓力曾在今年一季度一度達到“高峰”——3月15日,美國國會130多位議員聯名要求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並試圖借機發動對中國的貿易制裁。

  面對壓力,中國始終按照自己的節奏推動匯率形成制度改革。而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成為中國沉著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率先迎來經濟復蘇的重要基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表示,在全球經濟危機嚴重的狀況下,人民幣匯率制度保證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復蘇,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到了50%。

   今年6月19日,央行宣佈重啟匯改,強調“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人民幣與美元的逐漸“脫鉤”,表明中國在匯改進程中依然掌握著“主動權”。

  此間專家表示,在人民幣尚未實現資本項下自由兌換的前提下,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有助於提高宏觀調控的主動性,增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改善宏觀調控能力,抑制通貨膨脹和資産泡沫,降低宏觀經濟的運作風險。

  而國際經驗也反覆證明,大型經濟體採取匯率長期盯住單一貨幣的模式更易遭受危機衝擊,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要求其匯率政策更具有調節的靈活性。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