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半年好于下半年 下半年財富效應明顯減弱

2009-06-05 15:34     來源:上海證券報     編輯:肖燕
  農諺“冬播、春耕、夏收、秋割”無疑是經典的經驗性總結,“冬播、春耕”反映的是上半年的“行情”,“夏收、秋割”反映的是下半年的“行情”。從實證看,A股市場行情的這個季節性特點也極為清晰:從A股市場誕生至今的18年中,上半年行情的漲跌比例是13:5,下半年行情的漲跌比例是7:11;上半年的平均漲幅是29.03%;下半年的平均漲幅是4.77%。在市場公認的1995年、1998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8年弱市行情中,波段性的“熊市反彈”均産生於上半年,下半年均是單邊下跌的走勢。

  以上數據顯示,A股市場上半年的表現遠好于下半年,下半年的財富效應明顯弱于上半年。導致A股市場行情形成如此明顯的季節性特徵的原因大致如下:

  一、由於元旦、春節、清明、“五一”等節日均在上半年,上半年成為傳統的消費高峰期,消費高峰向中游和上游傳導,導致上半年成為製造部門與上游行業相對更景氣的時期。與此同時,我國各經濟部門均制定有“年度計劃”,上半年是投入期與生産高峰期,下半年是計劃調整期和關注庫存的總結期。相對來説,上半年景氣度與市場的預期更好些。

  二、我國各經濟部門發放“年終獎”的日期往往在每年1月份,加上每年一季度是信貸釋放的高峰期(一般情況下要佔全年額度的40%左右),即上半年是金融部門、經濟部門、民間資金流動性釋放相對更強勁的時期,也是股市增量資金更豐裕的時期。在市場資金層面上,上半年一般側重於“放”,下半年更側重於“收”。

  三、中國的財政年度、年度計劃均以元旦為界限。因此,年底時一般是盤點成果的階段,年初是“一年之計在於春”的時期。由於A股市場是單邊做多機制,因此,上半年是“一年之計在於春”驅動下投資者投資意願最強的時期,投資驅動力明顯大於下半年。一般情況下,如果投資者對基本面形勢預期好,一季度行情往往會表現最強;對基本面預期不樂觀,二季度市場的表現相對更好。總之,上半年大家都想做一把行情。

  四、A股擴容以前是有額度的,現在雖然沒有了擴容的計劃額度,但“進度”還是存在的。相對來説,下半年擴容的壓力要遠大於上半年,甚至某些年份的年末階段還會出現“突擊擴容”的情況。加上現在增加了“大小非”減持的因素,由於一些持有“大小非”的實體部門年末時需要“平衡”財務,使得下半年“大小非”減持的壓力明顯大於上半年。

  其實,境外市場上也有“sell in May and walk away(五月沽貨並離場)”的説法,這説明股市的季節性特徵並非A股市場所獨有。目前已經進入6月份,再過17個交易日,將進入下半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開盤點位是1849點,經過不到半年的運作,股指總漲幅已達49.65%。從歷史上看,除了1992年因“放開漲跌停板”導致行情一步登天之外,包括2006年、2007年“巔峰牛市”在內,在所有年份中,上半年股指的漲幅都不曾超過50%(此前上半年最大漲幅為1999年的47.64%),只有在2006年下半年“股改紅利大派送”的行情中,股指漲幅能超過上半年。這意味著,如果今年股市的“年景”不能超過2006年,今年最具財富效應的行情正在進入尾聲,較之上半年,今年下半年的行情將可能會顯得較為平淡。(阿琪)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