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旺:止盈才是最高的投資之道

2010-10-11 08:54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張蕾

  “滿招損,謙受益”,講的是為保持可持續的發展,行為不能過度。其實在資本市場上,即便有100%的把握,進入市場之時風險便已如影相隨,而能知所進退,並在適當的時候止盈者便是成功的智者,因而在價值投資範圍內止盈就是最好的投資策略。

  在資本市場上,股價是群體心理對價值的認知和相互博弈、對衝的結果,由於博弈的力量時常發生變化,價格圍繞價值持續波動,因此,價值等於價格是很偶然的事情,價格偏離價值卻是經常的事情;但價格高於價值也有一個度,否則就會釀成泡沫並等待破裂。如果投資者不斷擴張內心獲利慾望,希望永無止境的盈利,不斷將股價推高,必然走向價值的反面。現代資本市場將價格在某時點或位置上的轉化起了個動態的名字,叫做“拐點”。而提前預測尋找出股價“切點”的時間與位置,準確地在切點進出,便是投資者的夢想。要實現這一夢想,先得有“求缺”而非“持盈”的心態,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一是投資者不能自恃有戰勝市場之術。投資者在達成投資目標時止盈退出,結束持倉,可能在大多數時候是對的。知足常樂,因為倘若政策變化、市場心態變化、行業定位變化、外來資金變化,原來的價值評估參考點必然變化,股價的拐點可能提前或者延後,如果投資者封閉于原來的價值評估而不做調整,風險必然禍及其身。因此,如果沒有對投資成果的自我約束,投資風險可能不是入場錯誤而是出場差錯之故。

  二是既順應市場,又把握戰略機遇。自認為可以戰勝市場者,聰明過頭,經常會進行短線操作,由於頻繁進出市場,心態常常為“閃電圖”困惑。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資本市場的價值雖然反映的是一種社會關係,但在具體操作中,是市場利益相關者對具體行業、具體股票的價值判斷與價值定位,是市場利益相關者相互間的一種心理的主觀的評判,群體主觀的心理變化莫測,過分聰明的投資者是想“安住”投資者群體的心態,這是不可能達成的目標。因此,揣摩別人的喜好的投資者未必能夠真正揣摩透不斷變化的市場,因為投資者自己的心態即價值評估會隨時變化,群體的心態也由於不同的投資者掌握的資訊不同,而出現相互打架的情形。如果出現分歧特別大而力量對稱,則會形成天量或者地量交易而價格不會出現過大的變化。於是,即使是最聰明的投資者,面對具體的市場,他的價值投資理念與行為也會發生漂移:一是價值投資者雖然認為價格已經反映了價值,但當心理群體認為某個市場某個行業某個股票價值被低估時,人氣就會集聚,價格會向更高的位置發展,如果定力弱者又沒有相應的風險約束機制來約束的話,投資者也會重新返回市場進行投資,因為操作股票的是具體的人,在市場情緒燃燒的時候,個人的情緒是無法不受影響的。二是當投資群體“厭惡”某行業某股票時,價值必然被低估,由於大家都不看好,機構投資者進入後無人響應,其投資回報必然受到影響,結果就會出現機構投資者無心於“價值”股票,追逐大家都看好的股票。

  三是功成身退,休養生息。現實的資本市場,投資者往往不滿足於既得利益,在盈利的情況下,往往還想得到更多,結果不僅沒有鞏固前期所得,反而陪進老本。由於具體的股價是包括了公司的內在價值、投資者的心理認識、貨幣供應提供的總需求,因此股票供求關係到國家、機構、居民和外資的利益博弈關係,關係到價值創造過程中政策、資源、管理、技術、産品、市場諸因素的同向合力或反向對衝的作用,而其中一個因素出現變化,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股價的變化。因此,股價在國家、廠商、投資者、外資之間進行利益博弈,且這種相互博弈的力量對比隨著時間的展開而不斷變化,因此股價總會不停地圍繞價值波動,從而實現各方利益的再分配。即使有100%的把握,進入市場之時風險便已相隨,知所進退,如果能夠在適當的時候止盈即是成功的智者,因此在價值投資範圍內能夠自我知足,就是最好的投資策略。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