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定:中國必須把經濟增長立腳點放在內需上

2009-07-08 09:31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肖燕
  美國政府並未放棄強美元的政策,美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事實上也從來都不是以恢複國際收支平衡為目標的。當然,國際收支不平衡僅僅是美國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之一。美國貿易逆差的減少意味著中國和亞洲國家貿易順差的減少。無論中國政府採取什麼樣的刺激措施,中國出口增長速度的下降難以避免。或遲或早,中國將實現對外貿易的基本平衡。因此,中國必須把經濟增長的立腳點放在內需上。如果不願主動調整,中國將付出極高代價。

  直到前不久、在次貸危機吸引了所有經濟學家的眼球之前,國際經濟學界的熱門話題是國際收支不平衡(globalimbalances)。所謂全球不平衡是指美國的大量貿易逆差和亞洲國家、石油生産國的貿易順差。自1981年以來在長達20多年時間裏,美國幾乎年年是貿易逆差和經常項目逆差,與此同時,美國外債餘額對GDP之比不斷增加。到2005年,美國經常項目逆差對GDP之比達到7%,美國的凈外債餘額為3萬億美元左右,外債餘額對GDP之比接近30%。

  與經常項目逆差相對應,美國擁有大量資本項目順差。外國資金的源源流入,使美國保持了國際收支平衡,而不必訴諸美元貶值或提高利息率。但是,美國外債的不斷積累遲早會使外國投資者對美國的償債能力産生懷疑,不願繼續購買美國資産。一旦這種情況發生,美元必然貶值,美國利息率必然上升,一場類似東亞金融危機式的危機就會在美國發生。然而,儘管自2002年以來,由於美國貿易逆差的持續增加,美元出現了所謂的戰略性貶值,外資流入美國的勢頭並未發生根本逆轉。相反,在一段時間內,還出現了美國國債長期收益率平緩化的所謂“格林斯潘之謎”。

  隨著經常項目逆差的積累,外債餘額對GDP之比會不斷上升。在正常情況下,外債餘額/GDP之比會趨於一個極限值。但是,國際投資者對一個國家外債餘額/GDP比的容忍程度是不同的(風險貼水不同)。歷史經驗證明,一個國家的外債餘額/GDP比可能達到很高水準而不會導致危機的發生。例如,澳大利亞和愛爾蘭外債餘額/GDP比都曾達到很高水準而未發生任何危機。因而,美國貿易逆差和經常項目逆差的不斷積累是否會導致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外投資者是否會繼續購買美國資産。事實上,正是由於對美國金融資産的安全性和高回報深信不疑,日本、中國和石油輸出國一直在購買美國金融資産。這就使美國得以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保持美元的穩定。而美國消費者則得以繼續通過借債維持入不敷出的生活水準。

  儘管美國國際收支狀況日益惡化、美元出現式微跡象,經濟學家所預期的國際收支危機和美元急劇貶值一直並未發生,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相信事實上存在著一個新佈雷頓森林制度,即佈雷頓森林體系2。該理論認為,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中國必須解決嚴重的就業問題。而出口勞動密集型産品是解決中國就業問題的唯一齣路。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對美國保持貿易順差,美國對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保持貿易逆差這樣一種貿易格局,在未來一、二十年中將保持不變。與此相應,中國將用貿易順差換回的美元購買美國的金融資産,特別是美國國債。在中國私人投資尚未得到發展之前,中國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加是不可避免的。這樣,中國生産、美國消費,中國貿易順差、美國貿易逆差,中國提供真實資源、美國提供借據,中國積累債權、美國積累債務的局面將長期維持下去。所謂全球不平衡是一種不平衡的平衡。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