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蕾:當前中國面臨通縮壓力 警惕輸入性通脹

2009-06-10 09:44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肖燕

  由中國經濟50人論壇、新浪財經和清華經管學院聯合舉辦的新浪長安講壇6月4日再次召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作了題為“當前通脹通縮分析與相關政策把握”的主題演講。左小蕾在演講中表示,當前中國經濟正在面臨的是通貨緊縮壓力,對通貨膨脹的預期至少目前還沒有形成。

    中國面臨通縮壓力
 
    左小蕾説,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全球經濟衰退的預期被強化,全球大宗産品的需求大幅度下降,相對應的馬上就是全球大宗産品價格大幅的下降,爆發了經濟危機。與之對應的,是國際上通貨緊縮的形勢非常嚴峻。

    從中國的情況來看,2月份生産者價格指數(PPI)已經是負的3.8%,3月份是負的4.5%,4月份是負的6.6%;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在3月份的時候是負的0.6%,4月份是負的1.6%,估計5月份也還會在很低的水準上運作。這些數據顯示,當前中國通貨緊縮的壓力非常大。

    不過有人提出,通貨是指經濟活動中間流通的貨幣,所以通貨問題是一個貨幣問題。通貨緊縮就是經濟流通中間的貨幣減少。但是從當前來看,中國央行啟動了寬鬆的貨幣政策,中國流通領域中的貨幣量並不少,第一個季度我國新增貸款4.58萬億元,4月份再增加6000億元,據預測5月份可能是5000多億元,合起來已經突破了6萬億元。在空前寬鬆的貨幣政策下,一季度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255%,再考慮到一季度我國的通貨膨脹率為負,也就是説新增的貨幣供應量超出了實際經濟運作中經濟增長所需要的貨幣需求將近20個百分點。這麼多的錢,怎麼能説是貨幣緊縮呢?

    對於這種觀點,左小蕾明確指出,是犯了概念不清的錯誤。她説,通貨緊縮所説的經濟運作中的貨幣減少,應該指的是貨幣需求的減少。貨幣供應量是一個政策變數,它是根據經濟形勢所需要的貨幣需求,是一個政策操縱的工具。通貨緊縮所匹配的經濟形勢是經濟的大幅下滑,在這個過程中間,投資需求肯定也是下降的,投資需求所需要的貨幣也是下降的。消費因為失業、工資下降,可支配收入的下降,還有購買力的下降等等,也會變得比較審慎,進而會導致消費需求所需要的貨幣下降。通貨緊縮是貨幣需求的緊縮,而不是貨幣政策,“所以,造成的寬鬆的貨幣環境是不能夠來定義貨幣緊縮的概念,它是不能夠來描述、解讀目前的形勢是不是通貨緊縮。”

    區別了這個易混淆的概念後,左小蕾表示,現在通貨緊縮顯然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這包括:PPI、CPI一直在走低,經濟形勢一直下降,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特別是民間投資,一直沒有被激活。

    明確了當前中國面臨的通貨緊縮的經濟形勢,左小蕾認為,這有助於更好地認識當前我國實行的經濟政策,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形勢的改變。她説,當前經濟活動仍然不是特別活躍,全世界包括中國在內都在實行很寬鬆的貨幣政策。寬鬆的貨幣政策作為逆向操作,它是在製造一個寬鬆的貨幣供應的環境。但是,由於通貨緊縮最重要的問題是貨幣需求不足,所以經濟政策就需要去激活貨幣需求來吸收寬鬆的貨幣供應,然後才能夠帶動經濟的良性迴圈。“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財政政策,需要財政政策來創造這個貨幣的需求。”

    左小蕾説,這個時候實際上財政政策要起到去創造有效需求這麼一個作用。現在全世界所有的國家,實際上都是在做這麼一個同樣的事情。中國的4萬億實際上也是在做這件事情,4萬億的財政刺激計劃實際上也是在創造需求。不過在這裡,不是説僅僅是政府直接的投資,更重要的是還要拉動民間的投資,創造更多的消費需求、有效需求,然後創造貨幣需求,讓貨幣在經濟運作的中間週轉,這樣最後才能真正激活經濟。

    通脹預期尚未形成

    有些人對未來可能發生通貨膨脹的擔心,則主要是由於近期貨幣發行過多。左小蕾説,中國發了很多貨幣,超過了經濟運作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需求,所以大家對通貨膨脹的擔心非常強烈。曾經很多討論認為,我們現在通脹的風險非常大,而且通脹的預期已經形成。對此,左小蕾表示明確的反對。

    她説:“剛才我們説了有通縮的壓力,現在大家又説通脹的預期已經形成。我們的政策究竟該做什麼呢?因為通貨膨脹的治理是要提前的,所有的實證研究都證明,如果當通貨膨脹已經形成比較嚴重的趨勢時,貨幣政策是不可能調平通脹,或者説不可能非常平穩地調平通脹的,貨幣政策最後可能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就像格林斯潘在2005年當美國的房地産泡沫已經膨脹得非常大了以後,他那時開始提升利率,等於戳破了資産價格的泡沫,進而引發這次的危機。所以,如果大家判斷市場通脹預期已經形成,貨幣政策就應該提前出手。”

    不過在她看來:“中國的經濟應該來説還沒有形成通脹的預期。”她認為,現在大家之所以會有所擔心,應該是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那一輪通貨膨脹帶來的一個帶有普適性教育的社會成果。那一輪危機以後,包括經濟學界,包括相關的決策層,還有我們的老百姓,各界都有一個非常大的新的認知:通貨膨脹跟貨幣的過快、過大發行有密切的關係。大家形成了一個共識:通貨膨脹是個貨幣現象。而且跟它相關聯地,通貨膨脹的形成跟通貨膨脹的預期有關係。所以,要防止通脹,就要防止形成通貨膨脹的心理預期。

    但是,左小蕾表示,並不能因為發行了超出需求的貨幣,就認為會形成通貨膨脹的心理預期。怎樣來判斷通脹預期是不是形成?比較嚴格一點説,要看是否會改變消費者和投資者的行為。在通脹預期比較強烈的時候,生産者認為價格要漲,他的行為應該是會把東西留著將來再賣,他會囤積居奇,帶來的效果就是人為創造了供給的短缺。消費者認為將來價格會上升,他的行為應該是不管是有用還是沒有用,現在要趕緊買,人為創造了需求的增長。需求增長,供給減少,最後市場的結果是價格就真的上去了。所以,在通脹的預期下,人為的行為改變可能把價格推上去,通脹預期就真的變成了通脹。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説通貨膨脹預期已經形成,或者是已經比較有通貨膨脹的壓力。

    但是我們現在的情況並不是這樣。實際上從生産者的行為來説,還在去庫存化,所以PPI還在大幅度下降。消費也是一樣。由於還存在很多下崗失業和農民工就業的問題,消費雖然還是穩定的,但是並沒有出現消費行為的特別改變。所以,中國當前並沒有形成通貨膨脹的壓力,沒有形成通貨膨脹的預期。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市場化的判斷指標,就是十年期的國債。如果大家對長期通貨膨脹的預期比較強烈,十年期國債的利率會上升。美國現在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十年期國債的利率開始上升。但是中國的市場上國債的利率還是很穩定的。“所以從市場的角度來説,我們也沒有通脹預期已經形成的信號。”左小蕾説。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