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中國經濟轉型需多項配套改革助力

2009-05-21 10:49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肖燕
  多位經濟學家在此間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産業博覽會(簡稱北京科博會)上表示,未來中國經濟如果想重現改革開放30年來的增長奇跡,就應該進行多項配套改革,比如通過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幫助經濟實現從出口主導到內需拉動的轉型。

    在20日閉幕的北京科博會“中國金融高峰會”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華代表處首席代表維韋克阿羅拉指出,過去中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出口,但是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和深化,中國的主要出口市場已紛紛陷入衰退,中國經濟因此遭受沉重打擊,進行經濟轉型已迫在眉睫。

    受出口下滑和房地産市場調整影響,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速由2007年的13%大幅放緩至2008年的9%,今年第一季度則繼續放緩至6.1%。

    嚴峻的經濟形勢讓中國政府意識到了經濟轉型的重要性,於是出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舉措。不過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如果不能夠儘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中國居民消費就會繼續受到抑制,想通過消費拉動經濟就絕非易事。

    “中國應該對社會保障體系進行改革,比如在醫療、養老、教育方面。這些改革將減少經濟的不確定性,刺激居民消費增長。”阿羅拉説。

    這位IMF官員認為,中國4萬億的投資計劃的效果已經開始顯現,從公佈的3、4月份經濟數據看,中國經濟已經出現回暖跡象。不過他表示,以基礎設施為主的政府投資在短期內能夠起到刺激經濟的作用,但不是一勞永逸的靈丹妙藥。

    在20日舉行的北京科博會“中國高新企業發展國際論壇”上,財政部副部長丁學東發表主旨演講時也稱目前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積極變化,不過他指出要清醒地看到中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面臨的國內外環境還十分嚴峻,金融危機還在擴散和蔓延。

    丁學東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除了面臨外貿需求持續萎縮外,還面臨民間投資意願偏低;啟動難度大;消費增長乏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偏低等問題。

    經合組織(OECD)副秘書長皮埃爾卡洛帕杜安告訴新華社記者,當前危機使得很多國家意識到要實現經濟轉型才能走出困境,而中國經濟要實現從出口主導到內需拉動的轉型,則需要大力完善社會保障,解決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裏克馬斯金認為,中國居民的高儲蓄率有助於實現消費的增長。中國央行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居民儲蓄率為49.9%,遠高於1998年前後的37.5%,而美國今年2月份的儲蓄率僅為4.2%。

    阿羅拉指出,中國經濟轉型中還需對金融體系進行改革,應鼓勵國內銀行給中小企業提供更多信貸,幫助它們走出當前困境。在經濟增長放緩時,中小企業受到的衝擊更大,資金鏈更加緊張,面臨的倒閉、破産風險也大,因此銀行更願意放貸給那些國有大型企業和有政府擔保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

    阿羅拉表示,儘管中國GDP增長有所下滑,不過考慮到美國、日本、歐盟等主要經濟體紛紛陷入衰退,所以中國將對全球經濟復蘇做出最大貢獻。他補充説,與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不同,面對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各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均採取了及時有力的應對舉措,將有助於全球經濟儘快走上復蘇之路。

    第十二屆北京科博會于19至24日在北京舉行,本屆科博會包括6萬平方米的展覽會、5場專題論壇和11場推介會,共吸引了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8個國際組織的51個境外代表團和2200多家國內外高科技企業參加。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