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金融危機向中國縮小城鄉差距提出新挑戰

2009-03-09 16:37     來源:新華網     編輯:肖燕
    想到如今中國的就業情況和自己經營的勞務公司的生意,正在北京開會的全國人大代表張全收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張全收的勞務公司位於廣東深圳,是中國最大的農民工勞務公司。公司每年向企業輸送2萬多名農民工,去年卻只有8000多名。如今在他的公司門口,急於找到工作的農民工排起了長隊。而幾個月前,前來排隊的卻是招工的企業老闆。

  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出口受阻,大批外向型企業陷入困境甚至倒閉,大量農民工失業。據中國政府2月初公佈的數據,大約有2000萬農民工因為金融危機失業而返鄉,佔全國外出打工農民工總數的15%。

  “這次金融危機可能會造成城鄉差距的進一步拉大。”

  中國人民大學農村與農業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説。

  失業為這些農民工,以及他們所在的農村地區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據長期關注農民工就業問題的全國人大代表康厚明調查,很多農村家庭,打工收入佔了總收入的近80%。

  “城市裏大多數人工作有保障,危機的影響可能就是收入少一點。但農民工容易失業,一旦失業,就什麼都沒有了。”康厚明説。

  進入新世紀,中國共産黨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其關鍵因素就是縮小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發展。

  連續六年來,國務院頒發的第一號文件,都是指導農業農村工作的。然而農業部的統計數據不太樂觀:2007年中國城鄉收入比例高達3.33:1,收入絕對差距接近1萬元。而在中國剛剛改革開放的1978年,城鄉收入比只有2.6:1。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部署今年總體工作時表示,“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廣開農民工就業門路和穩定現有就業崗位”。

  中國對農業農村的投入不斷加大,中央財政今年擬安排“三農”投入7161億元,比上年增加1206億元。同時大幅增加中西部地區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

  “政府就是應該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將錢投入到教育、醫療、農業和農村領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財經委員會委員侯義斌説,“一是可以刺激消費産生內需,也能夠産生很大政治作用,促進城鄉和整個社會和諧發展。”

  在中央政府的推動下,中國各地正在全國範圍內積極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增強對農民的醫療保障。中國已經有10多個省市相繼取消戶籍限制,進城打工的農民,也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資源。

  面對經濟不景氣對農民工的衝擊,各級政府出臺了針對失業返鄉農民工創業的一系列措施,比如提供小額貸款,降低稅收等。全國總工會也決定對1000萬農民工實施包括技術培訓在內的多種援助。

  不過專家認為,中國的經濟結構是造成城鄉差異的深層原因。由於長期實施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方式,中國經濟的外貿依存度不斷攀升。目前,中國外貿總額與國民生産總值的比例超過60%,是世界上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而美國、日本和印度都在20%左右。

  讓人憂慮的是,中國出口到世界上的大部分商品,還是勞動力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産品。有人打比方説,中國要出口一億件襯衫,才能換回一架波音飛機。

  這些産品,正是來自廣大農村的打工仔、打工妹生産的。由於中國整體工業化水準不高,所以,只要經濟一波動,就會令這些靠手工和體力吃飯的人丟掉飯碗。

  “國外經濟形勢是風,我們是草。風稍微一吹,草就動。”張全收説。

  長期以來,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和投資一直佔主導地位,國內消費嚴重不足。雖然中國政府一直在強調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但由於國外市場需求旺盛,企業缺乏轉型的外部壓力,成效並不明顯。

  “中國以前是在低工資、高出口的條件下實現高就業,而這不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方式。”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説。他認為,中國應該儘快走上一條提高工資,同時升級産品檔次的發展道路。

  中國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認為,中國應該好好利用目前這個機會,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廣大的農村人口享受到廣泛的社會福利。增加的投入既可以産生大量內需刺激經濟,又可以解決人們的後顧之憂,讓人敢於消費。

  “如果好好把握,這次金融危機説不定會成為中國轉變結構,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個好機會。”湯敏説。(記者任珂 秦亞洲)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