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的真正問題在哪?

2011-09-22 10:22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編輯:王思羽

  股指又跌了,一路疲軟,看不到一絲一毫的重振雄風的跡象。

  各種批評之聲不絕於耳,其中被説得最多的、似乎也頗受股民認可的,一是上市公司的圈錢,另一個是上市公司高管的套現。

  先説上市公司。有媒體披露了一組數據,在過去21年裏,花費4.3萬億元真金白銀參與上市公司融資活動的普通股東所獲得的分紅額不超過0.54萬億元,比率不足13%。而如果按照現在3.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以複利計算,21年下來的儲蓄回報高達105.9%。也就是説,如果當年這些股民不炒股,只是簡簡單單地把錢存進銀行,獲得的收益將是股市的8.14倍。由此,很多人發出感嘆,多年來A股“重融資、輕投資、重圈錢、輕回報”的遊戲規則大行其道,資本市場成了上市公司最好的“提款機”。

  把股市當做提款機的不僅僅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高管也在其中上下其手,大玩套現遊戲。有媒體統計顯示,從今年年初至9月16日,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共有高管辭職公告873份,比2010年同期增長59.3%,其中,中小板和創業板是高管辭職“重災區”,共有424份辭職公告,比去年同期幾近翻番。按照《公司法》規定,發起人持有的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在任職期間每年轉讓的股份不得超過其所持有公司股份總數的25%,所持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內不得轉讓。不過,若高管辭職,半年後即可不受上述規定限制。基於此,有專家分析,高管辭職,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合法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拋售股票套現。

  從上市公司圈錢,到高管套現,各路輿論炮聲隆隆、大加撻伐,幾乎將其視為萬惡之源。

  筆者不這麼看。

  無論是對上市公司而言,還是對高管而言,甚或對廣大股民而言,逐利是天性。上市公司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圈錢,高管通過辭職規避有關條文,你可以在道德層面上批判,卻無法將其繩之以法。

  即使是股民,有哪一個股民願意公開站出來宣稱,其投身股市的目的,是為了中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你説這種話,有人信嗎?

  能説這種話的,是中央政府,是中國證監會。

  曾國藩有一句名言,“合眾人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這是中國證監會的職責所在。上市公司也好、高管也好、股民也好、券商也好,全都帶著私心、為了私利而來。證監會的職責,就是在這些私利之間建立起一套合理平衡的機制,使每一方都在付出智力和勞動後有所收益,同時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貢獻。

  但是,證監會在建立公平合理的機制方面,卻有了很大的問題。在筆者看來,至少有兩點:其一,證監會權力過大,必須削權。這一點,筆者在以往的評論中反覆闡明過。其二,證監會應該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推動證券市場退出機制的形成。

  打個比方,中國股市如果是個病人,這個病人得的是腹積水,嚴重的腹積水。因為股票只進不出,上市的多,退市的寥寥無幾。

  看看國外,2003年-2007年,納斯達克退市公司數量為1284家,而同期該市場新上市的公司數量為1238家,退市公司數量甚至超過了上市數量,日本、加拿大、英國的創業板退市數量雖然不及上市公司,但退市公司數量與新上市公司數量之比均超過50%。

  這才是健康的股市,有進有出,有生有死,有太陽月亮也有流星雨。股民在這樣的股市裏淘金,即使股指有漲有跌,即使因為相關公司退市而血本無歸,但因為不斷有新公司進來,在絕望的同時又有了新的期望,所以不離不棄。

  反觀中國股市,因為退市者少,越來越像一潭死水,即使有莊家和炒作者掀起一些浪頭,也顯得沉悶。更讓人奇怪的是,有一些上市公司,明明業績慘澹,甚至瀕臨死亡,但借殼重組概念一來,立刻起死回生。這樣的僵而不死,難道要千年不死?

  這個問題,才是大問題之一,才是根本問題之一。這個問題不解決,會出大麻煩。(本報評論員王義偉)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