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社評:人民幣國際化邁向資本開放階段

2010-09-01 09:32     來源:中國證券報     編輯:張蕾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近來“大步跨越”。央行出臺政策允許相關境外機構進入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試點,上海計劃開展資本項目下人民幣結算項目計劃,香港將推出人民幣期貨産品……一系列舉措顯示,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漸次清晰,正從加快貿易進程開放逐漸向資本項目和金融進程開放邁進。

  一般來説,貨幣國際化是指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率先從貿易結算起步。一種貨幣要實現國際化,必然與對外貿易有直接關聯,只有首先在國際貿易中廣泛使用,才能産生金融投資乃至於儲備的需求。而隨著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的推進,人民幣的結算渠道、回流機制、投資和兌換等資本項目開放和金融市場建設等多方面問題就凸現出來。

  因此,近年來我國資本項目開放已經做出了許多有益嘗試,尤其在促進對外開放和跨境貿易結算等方面的開放力度不小。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劃分的43個資本交易項目中,我國已有12個項目完全可兌換,有16個項目部分開放。不過,最核心的借用外債、跨境證券投資、中資機構對外貸款和直接投資等項下,仍然實行資本賬戶管制。

  應該看到,除去貿易方面的因素,當前人民幣國際化加速走向資本開放階段也有其必然性。首先是2.4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帶來巨大投資壓力,過於龐大的規模決定了可容納其投資的場所很少。只有資本項目可兌換才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其次是我國目前經濟全球化發展程度的必然結果。對於人民幣,很多國家不僅希望其在國際貿易中廣泛使用,而且已經産生金融投資乃至儲備的需求。

  外匯管理部門近期表示,將有重點有選擇地推動資本項目改革,這實際意味著改革將提速。對此,中國證券報認為,未來資本項目和金融市場開放可能遵循先易後難、先企業後個人、先低風險再高風險、先實體經濟後虛擬經濟的原則,未來舉措可能集中於以下幾個方向:

  首先,以便利跨境投資為導向的資本項目開放有望加速推進。從對外直接投資看,未來業務管理模式可能會從目前的“事項審批”為主的模式轉向以“名單管理”為主的管理模式,給予企業更大的許可權。

  其次,境內外金融機構和跨國公司之間的存貸款管制有望放鬆。未來有望進行人民幣國際貸款試點,逐步放鬆對非居民人民幣貸款的管制,為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奠定基礎。

  再次,國內金融市場將逐步向非居民開放。隨著跨境貿易中人民幣結算使用量的擴大,非居民投資人民幣境內金融市場的需求會迅速擴大,亟需拓展人民幣投資途徑。

  其實,近期央行允許境外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試點以及將要推出的國際板,就是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一種嘗試。而從長期看,人民幣結算意味著持有人民幣的外匯結算風險上升,必需有避險工具對衝風險。因此,發展人民幣衍生品市場並允許非居民開展投資是必然選擇。

  應該説,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益處不少。最主要的一點是有利於企業和居民實現全球範圍內的資産多樣化,緩解央行被動投放基礎貨幣的壓力。同時,還可以降低外匯管製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強企業競爭力,也有利於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當然,不是只有人民幣實現完全的自由兌換,人民幣才能推進國際化。貨幣自由兌換、金融市場開放都是動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按照國際相關標準,只要進行管制的項目不超過5個就可以算為資本項目自由可兌換。

  中國證券報認為,在資本自由兌換後,由於跨境資本大進大出的頻率更高,將在一定程度上放大我國經濟波動,並增加利率和匯率波動,甚至存在出現匯率逆轉的風險。因此,在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同時,我國資本項目開放步伐不能邁得太快,而是需要在推動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強化跨境資本流動監測,加強金融監管和應急反應能力等配套措施建設,以防範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出現不必要的損失。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