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中國金融業如何與“狼”共舞

2009-06-29 16:00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編輯:肖燕
  在世界多極化的時代背景下,一個和平崛起的中國必然迎來一個與其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金融業的大融合、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

  當然,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金融業面臨的現狀:美國次貸危機,世界能源、糧食價格上漲,給中國金融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2007年,中國銀行服務業遵照“WTO”協議中的承諾對世界全面開放,中國現有247家國外銀行分支機構和202個保險辦事處、分公司。全球82家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119家。在金融市場全面開放,步入國際化軌道的今天,弱小的民族金融及保險業是否能與“狼”共舞,化“險”為夷,趁機做強做大,是擺在我國政府和民族金融企業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

  各國銀行競爭就是銀行家之間的競爭

  在資訊社會要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靠的是掌握更多的真實資訊,站在更高的智慧層次上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各國都在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都想在未來佔領“制高點”,這是世界範圍的“和平”競賽。在這一“和平”競賽的進程中,有一個不易為人們所察覺和理解的事實,就是由人的影響力擴大所導致的全球問題從而産生的世界意識。因此,面對具有世界性的金融問題,我們必須樹立整體觀念,從全球角度考慮這一問題。我們必須以大視野、大胸懷、大智慧,面對世界政治、經濟發展趨勢,制定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戰略決策,要用前瞻性的眼光佔領“制高點”,從而贏得這場世界商品市場無硝煙的戰爭之智慧戰的勝利,而勝利的關鍵在於人才。各國銀行之間的競爭,實際上就是銀行家之間的競爭,因此,培養和聚集大批優秀的、國際化的銀行家是中國商業銀行應對國際競爭的關鍵所在。

  在國內市場上,要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現代金融業服務體系,建立一個引領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投、融資科學體系,搭建為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服務的金融平臺。以優質高效的服務贏得天下民眾的信賴,以誠信贏得市場份額。

  人才是制約金融事業發展壯大主要瓶頸

  從理論上講,19世紀中期的馬克思在火車頭時代提出了“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産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的概念,創造了以體力勞動為主,創造價值的經濟學説即體力勞動價值論。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跨入到載人航太時代的今天,體力勞動創造的價值已顯得微不足道,以智力勞動為主,創造價值的科技勞動價值論聲名鵲起。我們對馬克思的經濟學説進行歸一性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商品的屬性是利他性,本質是服務能力,它天生就有服務他人的魔力,而企業是為社會服務的生産和經營單位,企業家一定要做到戰略決策正確,戰術決策有效,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目前,中國金融業人才匱乏。要做大、做強我國的民族銀行、保險、證券業並能迅速應對入世後的國際金融市場變化的新格局,需要在人才培養,人才服務,國際金融投資以及金融市場監管,法律法規等五個方面進行突破,而首當其衝的是人才。必須首先加快培養金融人才防止人才斷檔,特別是掌握和熟悉國際金融業務操作規程的一線高技能窗口人才。國內金融業目前處於快速發展並與國際接軌狀態,而缺乏人才是制約金融事業發展壯大的主要瓶頸。全國現有580萬保險職工隊伍中,有280萬是下崗職工,接受正規金融及保險專業訓練的員工不到40%。正式員工中既懂業務,又懂管理的人才約佔20%,有精算職稱的高級管理人員全國不足200人,僅佔從業人員的十萬分之八。全國中外銀行和非銀行保險及金融從業人員將近2000萬人,大專以上專業技術人員不到40%,接受專業訓練的從業人員不到50%。

  在未來15年中,中國金融、保險、國際結算、外匯交易、國際貿易、證券、期貨、信託投資、風險管理、個人理財等行業要求全部從業人員要達到大學本科以上水準,還必須接受過本行業的高等職業技能教育或培訓,持從業資格證書上崗,金融業首次有了準入制度。據北京金融街管委會預測,金融街未來10年的銀行、證券及保險行業約有15萬從業人員的培養、培訓、輪訓需求。(王志偉)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