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社會結構概況

  一、臺灣社會的主要構成及形成概況

  半個世紀以來,臺灣的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1945年,國民黨接收臺灣後,臺灣社會從一個完全的殖民地社會轉向與大陸一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此後隨著臺灣政治經濟的變遷,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轉變成為臺灣特色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歷了一個複雜的變化過程。

  50年代臺灣當局在農村實行“土地改革”,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使農村的階級關係和社會結構出現重大變化,農村的封建經濟瓦解,大多數地主不再擁有大量土地而進入城市轉化為資産階級,自耕農成為農民的主體。這不僅使農村的階級矛盾得到緩和,也為臺灣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60年代以後,臺灣經濟進入較快發展時期,臺灣社會迅速由農業社會變為多元化的工商社會,導致社會結構的第二次大變化。到70年代,已形成所謂的“中産階級”,臺籍資産階級的力量在經濟發展中壯大。80年代後期,臺灣當局推行公營企業“民營化”政策,使公營企業的股權大部分落人本地大資本家的手中,削弱了大陸籍官僚資本家的力量,進一步壯大了臺籍資本家的勢力。

  二、當代臺灣社會結構

  目前,臺灣社會作為一個資本主義社會,其社會分層大體上可分為三個主要的階級:即上層階級、中産階級及下層階級。而其各階層的狀況則伴隨著臺灣經濟的發展而發生變化。

  一是上層階級。臺灣的上層階級人數不多,應在50萬以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一是臺灣政治統治機構的上層,如屬於政務官範圍的“總統”、“副總統”、“行政院”等五院的正副院長,各部會首長、政務委員、政務次長等;軍、警、情報、司法、民意機關的主要首腦等;民進黨、國民黨、親民黨等各黨部會主管以上人員等。二是臺灣的官營企業、黨營企業的上層管理人員。三是臺灣私營大企業、大財團的所有者。二、三兩部分可以合稱資本家,包括大陸籍官僚資本家和臺籍大資本家。臺籍大資本家,一部分是由土地改革後的大地主取得地價補償轉變而成,一部分是由富裕商人與高利貸者發展成為商業資本家與金融資本家,還有一部分是在進口替代時期崛起的工業資本家。官僚資本日趨衰落,臺籍大資本興起,構成臺灣社會的支配力量。上層階級是臺灣現行制度的最大得利者,為了體現與維護其自身既得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他們需要維護現行的制度,需要相互之間保持和加強既有的合作,因此,他們建立了複雜的政商關係和他們所謂的遊戲規則,也構造了臺灣政治經濟大的關係格局,並成為了臺灣“金權政治”的經濟基礎,重重地壓在了中下層臺灣民眾的身上,完全限制和約束民眾的反抗程度和反對的聲音。與此同時,他們為了爭奪各自更大的政治、經濟利益,也造成了彼此之間不少的矛盾和衝突。這些矛盾和衝突如果爆發,就會形成重大政治事件或是導致巨大的社會變遷。

  二是中産階級。臺灣的中産階級目前約有700萬人左右,構成相當複雜,大體包括以下部分:中小企業主、農業資本家、大企業的經理管理人員、專業人士、或自由職業者如醫生、律帥、會計師等;上層知識分子如社會科學的研究人員、記者、編輯等;工程技術人員;部分軍公教人員包括屬事務宮以下的公務人員、中下層軍人、大中小學的教育人員以及白領工人如文秘人員等;最後是一些經營有方的農民、漁民,目前他們雖然是農民、漁民,以從事農業、漁業為主,但收入很可觀,而且人數不少。農民、漁民一般都分別參加當地的農會和漁會。臺灣中産階級或者在經濟上有一定的資産與實力,或者具有較高的學歷與較突出的專業技能,從事較有社會聲望的職業,並且擁有高於社會平均水準的比較穩定的所得和收入,而政治上則具有雙重性格。從靜態的角度看,他們處於社會的中間層面,既得到臺灣經濟比較發達的成果,也在為上層階級所利用和盤剝,所以他們對現行的政治、經濟制度有贊成和擁護的一面,也有對抗的一面;從動態的角度看,他們很多人想上升到上層階級,或成功或失敗,而另一些人又因為各種原因下降到下層階級,因此對現行制度,他們經常表現出或非常保守庇護或希望有巨大變革。他們對政治比較關心,在兩岸關係方面主張兩岸和平穩定,雙方能不斷交流與發展,開放直接全面的“三通”,在統、“獨”問題上態度有分歧,但基本都主張兩岸和平。總之,他們與上層社會既相互依賴又有矛盾,已成為臺灣社會的一支重要力量,深刻地影響著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等各個方面的發展。

    三是下層階級。這個階級主要包括是農民和藍領工人階級。臺灣農民曾經是臺灣社會的主體,但現在人數不多,目前臺灣農民大約有300萬,其中有很多是兼營農業和他業,收入都不低,不能算下層階級,而真正的佃農人口只有幾十萬,而且政治、經濟地位也較低。臺灣藍領工人階級,主要指個人月收入在3萬元新台幣以下的工人,包括製造業産業工人和體力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中的服務人員,製造業産業工人是臺灣人數最多的階級,其中多數是隨工業化而脫離農村的農民,目前大約有300多萬人。工人階級為臺灣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相對低下,工會組織的自主性不強。體力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中的服務人員隨著臺灣産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其人員比例有上升的趨勢,目前估計有700萬人左右。此外,還有少量臺灣收入不高的漁民也算是下層人士,這些漁民平時以打漁為主,當中有很多人參加了當地的漁會。從整體上看,臺灣下層階級畏懼權威,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宗教取向比較普遍,對政治制度、兩岸關係等議題漠不關心。他們的經濟地位比較脆弱,對社會經濟形勢變遷比較敏感,所受影響也較大,比如目前臺灣的經濟衰退就使很多下層人士衣食無著落,其中很多人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但是從縱向比較,他們的文化素質較高,勞工意識在不斷增強,對資方壓迫、剝削以及其他不平等待遇和社會地位低下的現狀的反抗和鬥爭的自覺性在增加,思想也比較活躍、開放,對社會變遷的反應和影響、在社會中的地位也都在逐漸增強,正在逐步成為影響臺灣政治、經濟發展的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

 


社會

更多>> 民間團體

更多>> 研究機構

更多>> 社會事件

重要文獻匯集

臺灣概況

臺灣人物

案例分析

漫畫臺灣


趣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