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溪鎮愚樵窯烤面包坊老板嚴劍虹堅持傳統窯烤面包,外酥內軟,受饕客歡迎,後側是自制的古羅馬黑窯。
據臺灣媒體報道,熱愛面包烘焙的嚴劍虹,累積了15年經驗,6月在大溪鎮創業“愚樵窯烤面包坊”,自制“古羅馬黑窯”,採法國老面種熟成發酵,每次窯烤面包僅100多個,受饕客歡迎。
大溪鎮內柵小學旁有一個白色招牌“愚樵窯烤面包坊”非常搶眼,窯烤面包僅每周三、六、日供應,營業時門市人潮多,熟客和路過民眾,都好奇的想進門嘗鮮。
曾在貿易公司、銷售流行服飾20多年的嚴劍虹說,“我的興趣是面包烘焙,每次休假都找好吃的手工面包”,他發覺窯烤面包最迷人,外酥內軟、濕潤有彈性、口感佳、香氣足。
“為了賺錢,工作20多年早已疲累了”,嚴劍虹說,他決定為自己而活、為樂趣為做,經好友推薦,在大溪經營一個屬于自己樂趣的窯烤面包坊。
首先制作“古羅馬黑窯”即是挑戰,承包工人根本不知“黑窯”性質。嚴劍虹說,他翻閱臺灣所有窯烤面包書籍,也通過網絡搜尋、了解外國的面包窯,最後終于完成黑窯。
其次是引用“法國老面種”制作面團,老面種多了小麥天然的甜味和乳酸香氣,有助于面包的延遲老化,低溫、長時間熟成發酵,可使水分子慢慢的滲透到面粉分子最內層。
每周三、六、日的清晨4時升火燒窯,以相思木、龍眼木為主,柴火升溫攝氏400度,窯艙吸飽了熱能,待降溫至280度才開始鏟進面包體,讓窯壁釋放出的紅外線輻射熱及噴灑水霧產生的蒸汽熱對流烘烤面包,窯艙內溫度降到200度即不能再烤面包,升火4個多小時,僅能烤5至6回,約100個面包。
因為每次出爐的面包量不多、太搶手,他只能對客戶說抱歉,嚴劍虹說,“雖然賺錢不多,但工作與興趣結合,我已經很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