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我個人的品嘗經驗,每家姜母鴨的湯頭有濃鬱度差別外,連鴨肉選擇也大不相同。有些鴨肉吃起來軟嫩不幹澀,這跟鴨子的年紀以及天氣冷熱都有關係。(圖片提供/里維)
這些日子白天雖然高溫,但夜來秋涼如水,愛吃的老饕們早就開始起鍋吃補了!臺灣有許多平民食補,如藥燉排骨、四神湯、當歸鴨、麻油雞等,那鍋品方面就首推“姜母鴨”、“羊肉爐”等這類多人聚鍋才過癮的秋冬食補。從原本家常的食補轉變成外食族心中必嘗的火鍋,這其中的配方改變,可說是因應客人的需求。一種體恤外地人的貼心食補,就是除了使用老姜之外,還用了十多種中藥材。
其實,一般家庭式的姜母鴨不會那麼講究,只會用好的老姜配上紅面番鴨,我記得我媽在我們的成長時期,還會特地使用番鴨角(公鴨)來做食補。在秋冬起風之初,就讓孩子吃上一鍋熱熱的姜母鴨,可以讓今年的冬天不再怕冷,也比較不易感冒。但現在外面賣的姜母鴨,已經儼然是種火鍋的吃法,基本上都是老板使用紅面番鴨肉塊,加入拍打出味的老姜去爆炒,讓鴨肉的鮮甜味完全釋放到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