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時期的馬雲曾被人稱為“瘋子”和“狂人”,正是因為他的“瘋”和“狂”,使阿里巴巴成為在國內尚無人看好電子商務網站,並大多在復制日本、歐洲或者美國的成功模式的情況下,成為馬雲獨創的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當時,有人甚至抨擊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是將“萬噸油輪抬上喜馬拉雅山”。然而,正是因為馬雲的超前眼光和敏銳的商業判斷能力,使他搶佔了發展的先機,一舉將阿里巴巴打造成全球最大的B2B商業網站,馬雲也因此被推上阿里帝國的教主的寶座,並成為國內獨霸一方的互聯網巨頭。
俗話說創業難,守成更難。因而,家大業大的阿里巴巴在其發展過程中,一舉一動早已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關于阿里巴巴的上市問題,從上市時間、地點的選擇,到上市後股價的漲幅,一度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馬雲因此被媒體稱為“牛人”。還有那場對雅虎“蛇吞象”的並購案,使阿里巴巴一夜之間成為國內互聯網行業的一匹黑馬,馬雲也成為國人眼中網絡時代的英雄人物。然而,誰能想到,一路發展順風順水的阿里巴巴,卻在2011年本命年時發生了三件大事:涉嫌誠信危機、支付寶重組事件、淘寶商城“暴亂”事件。這三件大事,不僅將馬雲置身于輿論的風口浪尖,還將阿里巴巴置身于危機四伏的境地。
1.阿里上市,馬雲變“牛人”
2009年5月7日的阿里巴巴股東大會上,馬雲首次披露了2007年所做的一個艱難決定,那就是阿里巴巴上市時對發行價的決定。馬雲說,當時沒有為了融到更多的錢而把股票定在20塊錢以上,而是定在13.5元。做這個決定是很艱難的,因為每增加1塊錢,阿里巴巴就至少可以拿到10億港幣的融資。這些資金對于一個處于超常發展中的公司來說是十分寶貴的,但本著為股東負責的原則,馬雲還是將發行價定為13.5元。
2007年11月6日上午10點,阿里巴巴在香港聯交所挂牌上市,開盤價即為30港元,比發行價13.5港元漲122%,融資15億美元,創下中國互聯網公司融資規模之最。該股開盤在接近半小時的時候,一度下探28港元,從11點零8分後開始,一路上揚,到下午4點,以39.5港元收盤,較發行價漲192%,創下港股2007年新股首日漲幅之最。本次IPO之後,阿里巴巴的市值高達1996億港元,大大超過了其682億港元的募資額,一躍成為中國互聯網行業首家市值超過200億美元的公司,成為全球互聯網公司中,市值僅次于Google、eBay、雅虎、亞馬遜的位列第五的公司。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使中國互聯網公司在美國乃至全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從2007年10月15日公布的阿里巴巴招股書初稿顯示,阿里巴巴在上市前持股的員工(包括董事在內)有4900名,他們共持有約4.04億股股份、3919萬股認股權以及25萬股受限制股權,合計4.435億股,平均每名員工持股9.05萬股,以阿里巴巴招股價的中間價11港元計算,阿里巴巴這4900名員工人均身家均超過100萬港元,初步實現了馬雲讓員工“共同富裕”的目標。
與員工“共同致富”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馬雲沒有出現在阿里巴巴持股股東的名單中,按照港交所上市公司披露規則,持股不超過5%的股東,可以不予以披露。但即便如此,馬雲的身價也隨著阿里巴巴的股價高開而一路飆升,馬雲在阿里巴巴上市公司大概持有5%的股份,按照13.5港元的股價計算,折合47.64億港元。按照30元的股價計算,馬雲的身價已經達到了75.8億港元。
業內人士曾這樣評價阿里巴巴說,阿里巴巴向來是一個又愛說話又神秘的公司。想讓你知道的,塞上耳朵也能讓你知道。不想說的,嚴刑拷打也不說。對于阿里巴巴為何選擇在2007年冬天上市的原因,馬雲在“2007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坦言,阿里巴巴上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能夠融到錢,為“過冬”做準備。馬雲所指的“冬天”是指互聯網的泡沫。馬雲曾親眼目睹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期,互聯網行業從繁榮到泡沫的頃刻轉變。在馬雲看來,2007年股市的繁榮並不是真的繁榮,在繁榮的表象之下孕育的是衰敗的趨勢。阿里巴巴在2007年初本來並沒有準備上市,但在年中卻加速上市,因為預感到“冬天”的來臨。
馬雲的預言沒有錯,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來臨,互聯網行業的第二次寒冬降臨。2008年7月23日晚,馬雲在向全體員工發布的題為《冬天的使命》的內部郵件中寫道:“……其實我們的股票在上市後被炒到發行價近3倍的時候,在一片喝彩的掌聲中,背後的烏雲和雷聲已越來越近。因為任何來得迅猛的激情和狂熱,退下去的速度也會同樣驚人!我不希望看到大家對股價有缺乏理性的思考。”“我們對全球經濟的基本判斷是經濟將會出現較大的問題,未來幾年經濟有可能進入非常的困難時期。我的看法是,整個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接下來的冬天會比大家想象的更長!更寒冷!更復雜!我們準備過冬吧!”
馬雲選擇在2007年上市的原因,除了“過冬論”外,分析人士認為,馬雲選擇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上市,在奧運前後這一段時間全球資本市場都會大好,很多企業都想趕在這一時機上市,這樣很有可能提高市場評估值。由于2007年對上市融資機會的把握,馬雲在2008年金融危機來臨之前,已經準備了應對互聯網泡沫的充足的“現金儲備”。
另外,阿里巴巴選擇在香港上市也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分析人士認為,阿里巴巴是一家B2B業務的公司,主要賣家是中國內地的中小企業,買家則是國外的相關企業。香港作為全球的金融和貿易中心,能夠配合阿里巴巴公司的全球擴張戰略。
阿里巴巴上市後為公司的發展、為大小股東、為員工以及為馬雲本人所帶來了真金白銀,阿里巴巴也從昔日的小公司開始步入國際化大公司的行列,同時,上市取得的矚目成績奠定了阿里巴巴在國內電子商務行業中的老大地位。為此,馬雲成為經常被媒體所吹捧的“牛人”。難怪馬雲2008年3月17日在深圳網商論壇上發表演講時說:“我自己覺得,最近一下子名氣大了起來,一下子別人覺得阿里巴巴這麼厲害,馬雲這麼厲害,特別是上市以後,人們看我的眼光不對勁了。媒體也跟著起哄,我們可能會自己忘掉自己,因為我們年輕,我們是平凡人,會忘記自己,我在創業的時候,不斷地提醒我們自己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很多人忘記了自己,找不到自己,11月5日阿里巴巴上市的時候,那天以後大家覺得阿里巴巴真的偉大,怎麼會有這麼高的市值,我覺得11月5日跟11月6日都是一樣的,也沒有覺得自己有怎樣的變化,但是別人看我覺得變化了,我牛了,我厲害了。”
馬雲正告外界說自己並沒有傳說中的那樣“牛”,阿里巴巴不過是一家高速發展的小公司,只是具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如果將阿里巴巴定位為跨國公司或非常厲害的公司,那阿里巴巴今後的道路會越走越狹窄。很顯然,馬雲並沒有被上市所帶來的成績和輝煌衝昏頭腦,從下海之初便一步一個坎走過來的馬雲,此刻,和公司初創時期一樣,更多的是在預見未來將會發生的災難,以及發生災難後的處理方法。他在這次演講中,十分清醒地說:“在別人看來很好,你看來很好的時候,往往是災難來的時候,任何的企業和人也是這樣的,當發現問題的時候,已經是很晚了。一個公司的領導者,一定要明白,什麼東西會變成癌症,所以要不斷地體檢,不斷地反思。別人說你的臉怎麼長得這麼怪,因為我想的東西比較怪。我天天想,什麼東西會阻礙公司變成癌症,什麼會變成感冒,員工多了以後,麻煩也多了很多……”
馬雲的預言沒有錯,上市後的阿里巴巴,依然危機四伏,問題不斷,馬雲該怎樣應對這些突如其來的危機事件?
2.本命年馬雲深陷輿論危機
中國互聯網從蠻荒之地一路走來,產生了像阿里巴巴、百度、騰訊、搜狐、網易、360等在業界有影響力的互聯網公司。俗話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被稱為“網絡江湖”的互聯網行業更是“網事”不斷,不知上演了多少精彩紛呈的商業大戲:“QQ大戰360”使騰訊背上了壟斷和扼殺創新的惡名、百度的競價排名和侵權事件,使百度一再遭遇媒體的曝光。而這一次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輪到了在公眾心目中有良好口碑的馬雲。
時光飛逝,1999年創辦的阿里巴巴一晃已年滿12周歲。馬雲說2011年是“阿里本命年”,2011年,恰好也是虛歲48歲的馬雲的本命年。馬雲說本命年是阿里巴巴的“多事之秋”,這一年,注定馬雲麻煩纏身,“緋聞”不斷:2月B2B上市公司涉嫌欺詐,CEO衛哲離職;4月淘寶被央視經濟半小時曝光稱“淘寶知假售假”;6月支付寶深陷契約門,媒體紛紛指責馬雲有失“契約精神”,馬雲同阿里巴巴的大股東關係一度緊張;10月淘寶網新分割出來的淘寶商城因收費漲價引發網商“暴動”,一度擾亂淘寶網的商業秩序……
對此,馬雲坦言道:“我其實(之前)已經有預感,12年是一個本命年,本命年麻煩多。”“但我沒想到會有這麼多,這麼痛,這麼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