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為期一月的內部調查之後,2011年2月18日,阿里巴巴的董事會成員召開了一個視頻會議,因為內部調查小組發現了一個“係統的”問題。盡管損失數額不大,大約在200萬美元左右,但是整件事涉及的賣家超過2300個。調查小組負責人——曾經幫助馬雲提煉出阿里巴巴的目標、使命和價值觀的關明生說,“公司正在滋生一種文化,那就是為了短期利益可以不擇手段,這是非常危險的。”董事會成員討論後的決定是:高管必須為此事買單。會後馬雲召集了B2B的CEO 衛哲和COO 李旭暉,盡管他們與此事並無直接關係,但馬雲依然覺得他需要向外界傳達一個信息來保護公司聲譽。“我們或許是全中國第一家讓高管承擔責任的公司。”馬雲說。
21日,在馬雲發布內部郵件的當天,衛哲也向全體員工發布了一封即將離職的郵件:
各位B2B的同學,
今天B2B董事會批準了我的辭職申請。我申請辭職的原因是我作為CEO沒有起到阿里巴巴價值觀捍衛者的最重要的職責,反映在2009年和2010年阿里巴巴十多萬中國供應商中混入了近3000家欺詐分子,對海外買家造成了傷害,盡管已經清除並將其中首惡分子繩之以法,但我作為CEO的失察職責我理應勇于擔當!
…………
馬雲比衛哲大6歲,馬雲遊說衛哲加盟阿里巴巴,恰好用了6年的時間。衛哲于1993年從上海外國語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翻譯兼秘書。從1993年到2001年,衛哲完成了從普通職員、主管、部門經理、總監、副總裁到總裁的成功轉身,走了一條讓眾多年輕人無法企及的輝煌的職業發展道路。2002年,年僅31歲的衛哲從世界500強企業、歐洲排名第一的百安居財務總監一下子跳到CEO,成為世界500強企業中最年輕的中國總裁,在業界享有盛名。衛哲在擔任百安居總裁的4年里,將百安居店面從5家擴張到50家,使百安居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建材零售連鎖超市。如此不俗業績將衛哲推上“2004年度中國七大零售人物”和2005年度“中國零售業十大風雲人物”的榜單。衛哲在業界稱得上是有魄力、有影響的少壯派。
熟識衛哲的人士說,2001年前後,正是衛哲的職場生涯“乘火箭上升的時候”。那一年,哈佛商學院組織了一場中國企業家的組團演講活動,衛哲作為中國第一代職業經理人的代表,受邀請作為演講嘉賓,講解中國的家居零售行業的發展狀況。同被邀請的嘉賓中,也有馬雲。
那時,阿里巴巴剛創辦兩年,員工規模不到100人。不過,阿里巴巴已經獲得了高盛和軟銀25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馬雲本人也剛獲得“世界經濟論壇”評選出的2001年全球100位“未來領袖”的美譽。
那次演講,馬雲給衛哲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據衛哲說,他向來對自己的演講能力極為自信,但那一次在哈佛商學院,他演講時是座無虛席,而馬雲演講時則在過道上都擠滿了人,馬雲的自信和幽默贏得了陣陣掌聲和笑聲。那一次演講回國後,衛哲與馬雲成了好朋友。巧合的是,衛哲癡迷金庸的程度絕不亞于馬雲。據他自己所說,大學畢業後第一個月的工資,除了給女朋友買了些禮物外,剩下的就買了一套金庸小說。
2005年,衛哲將自己作為中國第一代職業經理人的經歷和經驗梳理總結,出版了《金領:21世紀職業生涯完勝之道》一書。那時,他想找馬雲為該書作序,沒想到馬雲一口答應。而當時,正是阿里巴巴與雅虎洽談聯姻的關鍵時期。
馬雲自結識衛哲後,就一直向衛哲頻頻拋出橄欖枝,衛哲沒有拒絕,但也沒答應,兩人一邊做生意,一邊交朋友,一邊打太極。馬雲曾說,衛哲從2003年就開始對他的邀約實施“軟抵抗”。而衛哲則表示是在暗中觀察阿里巴巴,整整達6年之久,“這符合我的風格,我職業選擇比較謹慎,每次跳槽都是如此,我去百安居前也觀察了4年。當時我在普華永道,百安居正是我的客戶。”
2006年,衛哲終于決心加盟阿里巴巴。11月份,衛哲宣布辭去百安居中國區CEO職務,擔任阿里巴巴B2B業務部門總裁兼集團執行副總裁。
衛哲加盟阿里巴巴不久,在一次公開場合,馬雲背著衛哲對媒體說:“這挖人就像拔牙,猛地一拔,被拔者與拔牙者都很痛苦,而且還會流血。我現在就不拔牙了。我天天去搖,搖松了,就來了。”
馬雲希望衛哲來到阿里巴巴後,能夠把他在傳統行業中的管理經驗帶到阿里巴巴,讓阿里巴巴成為一家真正的國際化企業。事實證明,衛哲不辱使命。在他加盟後的四年多的時間里,完成了帶領B2B上市、高層換血的使命;完成了阿里巴巴海外業務布局,並打開了B2B與投資者溝通的一個友好界面。阿里巴巴上市前後,是馬雲和衛哲的蜜月期,阿里巴巴上市後,融到了在互聯網史上堪稱奇跡的資金。在此期間,衛哲在萬國證券和普華永道的工作經驗,為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阿里巴巴的高管團隊中,衛哲是最為典型的空降兵,他並不屬于阿里巴巴的創業原始團隊,卻在B2B公司擁有非常高的股份,甚至遠遠高于阿里巴巴的一些創始人。據2009年初一份香港上市企業(內資)老總薪酬排行榜顯示,衛哲以6479萬港元赫然排在榜首,比排在第二位的聯想CEO楊元慶足足高出840萬港元。有媒體分析他有可能超過新華都總裁唐駿成為中國第一高薪打工皇帝。盡管阿里巴巴同年4月2日發布聲明,指“該排行榜關于衛哲薪酬部分純屬猜測杜撰”,但從一些媒體的報道上還可以看到,阿里巴巴上市前,衛哲8個月的總薪酬高達901萬元,而馬雲自2004年以來的三年半時間里,總薪酬為956萬元,早期加盟的蔡崇信同期總薪酬為794萬元。上市之後,衛哲除年薪逾5000萬元外,更手握4825萬股期權,按上市時的發行價算,價值6億多元人民幣。單從薪酬一方面就可以看出馬雲對衛哲的器重無人可及。
衛哲的離職可以說是阿里巴巴的一個重大的損失。在衛哲、李旭暉離職的消息傳出的當天,阿里巴巴股價低開低走,從早上10點開盤時的15.48港元跌落至10點30分的最低點15.08港元,隨後一直在這兩者之間徘徊,截止收盤報15.24港元,創1個多月來收盤新低,跌幅為8.63%。
衛哲等高管的引咎辭職不僅在阿里巴巴引發震蕩,在行業內也引發熱議。22日,當當網CEO李國慶在騰訊微博連發兩條微博請求馬雲給高管“留足面子”:“阿里巴巴出現欺詐,兩千多受害者,賠償170萬美元。這就要CEO辭職?頂衛哲!敢擔當。可接替者是淘寶CEO,暈倒。那我只好請衛哲喝淘寶買的假拉菲了。”“尊敬馬雲,聞阿里巴巴CEO辭職。無論因業績還是辦公室政治還是公司業務出現欺詐,都請給高管留足面子。辭職已經是當事人職業生涯代價,別搞成引咎;也別在公司內聲討,更別訴諸媒體。雖然這樣對馬雲和阿里企業有益處。讓我們一起營造合夥人和職業經理人健康的進退氛圍。求你了,我有錢,我請你喝拉菲。”
隨後,京東商城CEO劉強東說:“我覺得有個網友說得對,不管是欺騙的數量,欺詐的比例,淘寶應該比阿里巴巴要泛濫、嚴重多得多。所以說我覺得以這種欺詐的理由開除衛哲……有一點我肯定,跟價值觀是沒有關係的,跟所有的欺詐也是沒有關係的。”
對衛哲的離職媒體也有眾多的解讀。最通常的解讀就是因為他對欺詐行為的不作為,任由事端蔓延,直至造成惡劣影響。業界稱之為現代版的“孔明揮淚斬馬謖”,“揮淚”二字就說明了馬雲內心的難過和不情願。然而,唯有如此才能在媒體和廣大用戶面前做一個交代。
還有一種解讀是人事變動。馬雲一般不會讓一位高管在一個職位上長期“沉睡”,換崗是他常用的手段。2007年底的“阿里巴巴八大高管集體換班”曾轟動一時,外界當時有頗多猜疑。但在一輪騰挪之後,馬雲又把人安排在他認為合適的位置上。據阿里巴巴一位離職人員說,“他(馬雲)對人的感覺非常準,特別是內部培養起來的高管,誰適合做什麼職位,感覺特別準。”
還有一個解讀是阿里巴巴下一步業務發展所需。衛哲的接替者是淘寶CEO陸兆禧。據內部人士分析說陸兆禧的出任可以理解為將幫助阿里巴巴和淘寶優勢資源進行對接打通。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2010年10月,阿里巴巴與雅虎的控股權之爭鬧得沸沸揚揚,以至于業內外的人士對“馬雲是否會出局”的問題都在拭目以待。這次馬雲果斷宣布衛哲等高管離職的消息,不排除意在向雅虎宣告其對阿里巴巴的絕對控制權。
不管怎樣說,假如沒有“中國供應商”涉嫌欺詐事件的發生,馬雲與衛哲的4年婚姻不會結束。不過,衛哲的離職並不意味著他與馬雲的十年緣分就此斷絕。2011年4月22日,剛離開阿里巴巴兩個月的衛哲便向媒體透露出他的最新動向——將創建“嘉譽基金”,瞄準投資項目里的“二手樓”、“爛尾樓”,馬雲有意投資他所管理的基金。
衛哲的離去盡管不很光彩,但他在離職前發郵件主動承擔責任,顯示了一個職業經理人的坦誠。衛哲正是以他的坦誠,贏得了馬雲對他的好感,也為他贏得了下一個職位——2011年12月15日加盟好耶集團任獨立董事。
2.阿里凸現模式之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次阿里巴巴兩千多家中國供應商客戶涉嫌欺詐,表面上看是由于高管在監管上的疏忽,導致給一部分直銷人員進行“內外勾結”以追求高業績的可乘之機。但從深層次的原因上探尋,其實凸現的是阿里巴巴本身不可控制的模式之弊。
首先,從阿里巴巴的服務對象——中小企業來說,正是這類企業的數量之眾、規模之大將阿里巴巴推上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的寶座。但凡事有利也有弊。由于這些企業的良莠不齊,在監管不力的情況下,導致許多騙子公司魚目混珠“混”進阿里巴巴的銷售平臺。
其次,由于這些企業數量的有限性,在會員制的運營模式下,阿里巴巴從上到下,都只注意對會員在“數量”上的積累,而忽略了“質量”上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