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夫
史懷哲是最常被人列為典范的人物之一,他的自傳《生命的思索》是一本對任何人、任何年代都具影響力的好書。史懷哲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將一生奉獻于服務非洲貧苦人民,他放棄已擁有的學術成就及舒適的生活,在30歲那年踏入全然陌生的醫學領域,從頭學習,其目的是要為神做工以求獲得救贖(redemption),而去服務貧苦的人。
我第一次讀到史懷哲自傳大概是在十五六歲(高一、高二)的時候,那是林挺生先生從1955年開始出版的協志工業叢書之一,因深深地被感動,所以重復閱讀了好幾遍。史懷哲身為一位醫師,卻又專長于音樂演奏,並專研神學和哲學,對于人性更有獨到的見解。在當時,我並不曉得自己將來也會從事醫學這一行,但這本書卻是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地影響著我後來的人生。在青少年那段時期,我熱切地找尋我喜歡的事物,包括音樂及文學。後來終于選擇醫療成為我的終身志業,但我對文學及哲學的喜愛並沒有減少,仍然持續不斷地尋索與學習,直到今天。
高三之後,比較忙于學業,漸漸地不再接觸與史懷哲相關的書籍,直到多年後當我在杜克大學受訓時,偶然間在書局看到兩冊史懷哲撰寫的有關巴赫音樂的書,才再次想起史懷哲。借由閱讀他所寫的書,我對巴赫的音樂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幾十年後的今天,當吳清友先生打算重新翻譯並出版史懷哲自傳《生命的思索》,而找我寫推薦序時,一邊再度閱讀,一邊回憶往事,這本書大部分的內容還清楚地浮現在我腦海。雖然如此,我還是重新再細讀了一遍史懷哲的自傳以及《文明的哲學》。我發現,史懷哲之所以會成為全世界一般知識分子和許多醫學生的典范,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他是一位少年有成的人物,他成長的環境令他在很年輕時就認識了一些比他年長的智者,從而了解宗教音樂及熟悉管風琴演奏。除了神學之外,他也閱讀了許多哲學書籍,了解了斯賓諾莎、黑格爾、尼採、叔本華、康德等哲學家的論述。此外,他也邂逅了法國政治人物克里蒙梭,並有機會到瓦格納的拜羅伊特(Bayreuth)聽歌劇,在那兒遇到了瓦格納的夫人珂西瑪及兒子齊格弗里德。因為這些人的影響,他在宗教、音樂、文學及哲學方面都有較一般人更深度的認識,因而對西方文明的演進有很獨到的見解。
再者,由于他生在德、法交界的阿爾薩斯,因此,從小就學會兩種語言,也持續地吸收到兩種不同的文化。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因為懂得兩種語書,使得他能涉獵的典籍增加,又能更深入了解這兩種語言的深奧之處。他認為“使用法文,就好像在優雅的公園里沿著精心照料的小徑散步;使用德文,則像在壯麗的森林里漫遊”。
而最為人知的是,在他30歲前,他就經常在思考並尋找機會幫助社會地位低的貧苦人民以及孤兒。他希望能找到一個途徑,可以不需要使用太多語言,也不需要依靠別人而能獨立幫助那些被世人遺忘的人。
1904年,當他翻閱一本雜志時,他讀到由波格納(Alfred Boegner)所寫的文章,述說在剛果北部的加蓬省,需要更多人來執行上帝的旨意。他就決定未來要到那個區域服務,醫療則是他選擇來服務當地人民的途徑。在當時,他已擁有神學博士學位,擔任聖多瑪斯神學院的高級主管,同時又在音樂演出上頗有成就,卻不顧周遭親友的極力反對與指責,毅然決然地放棄當時的光環及舒適的生活,重新做學生學習醫學。他在1905年至1921年間完成醫學院的學業,1921年結婚,1922年遠走非洲剛果的蘭巴雷,並在那里建立了一家小醫院,開始行醫之旅。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1923年史懷哲48歲的時候,他有超乎常人的自許,他說:“我願意作為新文藝復興的先鋒,在人性的黑暗時期,像一把火炬一樣照亮新人類對未來的信念。”為了替人類贖罪,他不顧危險,親身進入非洲叢林的勇氣和毅力令人敬佩。史懷哲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曾經被關過,也感染過痢疾和日曬症,深受病痛之苦,卻仍然繼續照顧非洲人民。他在非洲奉獻的數十年間,常常面臨饑荒和醫療資源匱乏,因此,他多次離開非洲到各國舉辦演講及演奏會,為醫院募款。
從他所寫的另一本書《文明的哲學》可以看出,他認為能為自我和世界趨向完美而努力,是人類文明的精神所在和進步的泉源。他認為以倫理為基礎的道德觀與世界觀,確定能影響人類的思想和行為;也就是說,倫理是所有事情的基礎。以華人文化來說,道德觀就是自己的行為規范,而世界觀則是推己及人。這些觀念是否能落實,決定人類社會的走向。
他又認為,尊重生命是讓現代社會文明得以持續的基本要素。由此看來,德裔美國宗教家尼布爾(ReinholdNiebuhr)的宗教觀似乎延續了史懷哲的倫理觀、道德觀及世界觀,並給予它們更合乎現代的詮釋。尼布爾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善的一面,所以我們建立了民主社會;但我們同時也有惡(原罪)的一面,所以我們必須建立民主社會來抗拒惡的那一面,來規范自我、群眾與政府。
他的書里更要彰顯的觀念是,文明進步的表現並非是物質的富足,而是每個人都要時刻記得讓自己的品格和行為更趨完美,來促使社會、政治更趨理想。史懷哲在《文明的哲學》里所倡導的哲學觀確實是我們現代社會要恪遵的基本原則。
據報道,有記者在史懷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問他:“什麼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他回答:“有工作可做,有對象可愛,有希望可想。”由此可以看出他對生命的定義與一般人無異,是他為貫徹信念所投入的心力,使他與眾不同。
(本文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