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態與情緒
講話不能光是賣嘴皮子,一定要有思想的、精神的東西作為根本的支撐。探討我們的心態與情緒,就是希望大家反省一下自我的內心世界,明白為什麼我們需要講話,為什麼又害怕當眾講話,為什麼我們當眾講話時通常都處于一種不完全受控的狀態..。
一、為什麼我們需要講話?
我們為什麼需要講話?為什麼想講話?這些問題大家想過嗎?
不管我們的話講得怎麼樣,我們從娘胎里生出來,就一直在講著話。但是我們中還有太多的人,從來沒有認真想過為什麼我們需要講話。
也許有人會說,講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需求,講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滿意或者不滿意,講話是為了贏得自己的機會,講話是為了徵服與戰勝別人……這些答案對嗎?是全部的答案嗎?如果你想練習口才的話,請你跟我一起來想一想上述問題吧。
1.用講話建立自我與世界的關係
據說,有一位來自中國香港的大學教授,到大陸的一些大學去交流講學,後來得出一個結論:“大陸的大學非常愛講哲學。”他的理由是,比如進一個大學的校門,門口的保安就會問三個哲學問題: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要到哪里去?
這三個問題,真不是簡單的哲學問題,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與處理好的“我與世界”的關係問題。
詩人艾青在《光的讚歌》里曾經如此吟唱:“人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塵,恆河岸邊的一顆細沙。”他把人看得極其的渺小。但是他並不是一種虛無主義的自我放棄,而是一種理性的自我認知。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身處于一個矛盾的境地:一方面,我們活在一個別人為中心的世界;另一方面,我們也活在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里。用手機來打比喻,前一種情形是,你的名字與號碼存儲在別人手機的通訊錄里;後一種情形就是,你的手機通訊錄里,存儲著別人的名字與號碼。
(1)以別人為中心的世界
在以別人為中心的世界里,我們只是別人棋盤上的一顆棋子。
當我說出這句話時,你不要認為,我這是一種悲觀的態度。我說的是一種事實,一種人生的真實狀態。
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無視別人的存在,而且,我們還必須在別人的世界里生存,在不同的階段,在不同的空間里,為別人的棋局扮演或大或小,或重要或不重要的角色。
如果你現在的名片上,有幾個身份,也許你當下就是以那幾種身價,嵌入到了別人的世界里。
我們百度一下“馬雲”,就可以查到他現在的主要身份——阿里巴巴集團主要創始人之一、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和首席執行官、阿里巴巴公司主席和非執行董事、軟銀集團董事、中國雅虎董事局主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下工商咨詢委員會會員、杭州師范大學阿里巴巴商學院院長、華誼兄弟傳媒集團董事、北京華夏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當然,馬雲的身份遠不止這些,這些也只是幾個商業方面的身份。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除了前面幾個他可以充當主角外,其他的都只是配角而已。在現實世界中,馬雲不可能永遠是主角,很多時候,他也只是配角。
我們每個人的真實生存狀態,何嘗又不是如此?
(2)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
有個笑話說,一個小孩問自己的爸爸:“是先有你,還是先有我呢?”“當然是先有爸爸,後有你呀。”“不對,是先有我之後,你才當了爸爸的!”這個小孩子的說法,就有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意味。
除了我們活在別人的世界之外,其實,世界也是以你為中心的,而全世界的人都是你的配角,你周圍的一切,都是你已經擁有和即將擁有的資源。
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這不是由別人決定的,而是你自己。以婚姻為例,你想擁有什麼樣的婚姻?要由你自己來決定,而不是你的老公或老婆。當你明白婚姻是自己的,你是自己婚姻之船的舵手。就如同一部戲,你是導演,其他的任何人包括你的老公或老婆都是演員,他們必須配合你,協助你完成這部戲達到你想要的效果,才可以陪你一直走到人生的彼岸,不好的不配合你的演員,自然,請他們出局就對了。
工作也是如此。太多的人有一種不正確的打工心態,也就是把自己僅僅看成是在“為別人打工”,而不是“別人在為自己打工”,把自己當成一個“事業中心”,周圍的人包括老板、經理、同事、客戶、朋友等,都是在你的整合調度之下,為你設定的事業目標提供支持與幫助。
每個人都必須理解這一人生之真諦!
(3)講話是怎麼發生作用的
不論你如何定義自己的生命或人生,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在與別
人的關係之中,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性的動物,失去了與
他人的關係,我們就無法生存。
每一個人要想與我們身處的世界發生與建立關係,必須通過語言來進行,必須通過講話來實現。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阿里巴巴的老板馬雲對日本軟銀公司的老板孫正義說:“和您這樣的聰明人講話,不需要多講,所以我也沒有準備商業計劃書。”他的確沒有多講,他只講了6分鐘,而就是這6分鐘,他就讓孫正義拿出2000萬美元給他,算下來每秒鐘值5萬多美元。
講話又是如何發生作用的呢?總結起來,主要是以下幾個方式:1)呈現自我人的存在,有些是外顯的,如相貌、舉止、著裝、情緒等;但
更多的是內隱的,如知識、情感、能力、意志、需求等,很大程度上都需要通過講話來表達呈現。即便是那些外顯的自我,也需要通過講話來解釋與說明。總之,我們可以通過講話來呈現自我,讓別人更深更全面地了解自己。
2)迎合需求
人的價值不在于你自己擁有什麼,而在于你對于別人有什麼用?也就是你有什麼交換價值。我們都知道,客戶之所以向我們的公司支付金錢,就是因為公司向客戶提供了使他們滿意的價值,迎合了客戶的需求,所以他們願意用貨幣來交換,讓我們公司不斷得到發展。我們個人的生存與發展,必須通過講話來把自己的價值呈現于人前,並符合別人的需求。
3)改變別人
為什麼我們會說“理解萬歲”?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總是有矛盾、對立、誤會、冷漠、拒絕、排斥、打擊、傷害……需要我們去改變,否則,我們永遠就只能處在一個不屬于我們的世界里。我們要不斷地跟身邊的人講話,改變他們,讓他們理解我們,至少是理解我們多一點,從而讓我們嵌入到別人的世界,或者讓別人嵌入到我們的世界,最終令我們自己過得更好。
2.練口才其實就是練心
我在口才培訓的過程中,經常給學生講一句話:“練口才其實是練心!”練心,練的是什麼心呢?練的是愛心、信心、有控制的心。
(1)練愛心
有愛心,就是愛己、愛人、愛社會、愛生活、愛大自然、愛我們生活于其中的這個世界。愛因斯坦說:“對于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如今,很多人都已經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面對別人的困難,他們毫無感覺;對于別人的幫助,他們受之坦然。我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愛心,等于是沒有生活的激情,他就沒有改善自己、成就自己的欲望。
我做口才培訓,並不只是要教給大家一些講話的技巧,而是引導大家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好口才是我們期望的一種結果,而練習
口才也只是實現人格完善的一種手段。我堅信,一個人想練口才,必先有愛心,否則,就沒有表達的欲望。
(2)練信心
其次是練“信心”。如果你只有欲望,沒有膽量去表達自己,爭取機會,命運之神也不會垂青于你。自信不單是當眾講話的需要,要是你沒有自信,你的整個人生也將黯然無光。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心,不要說講話,就是活著,對他來講都是一場苦難。
偉大的人類心靈導師卡耐基,剛開始從事口才培訓的時候,也只是把重點放在口才技巧的傳授上。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後來他發現,前來接受口才訓練的學員,固然存在著講話技巧不足、經驗缺乏等問題,但這些都是表面的,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他們缺乏自信,缺乏對生活的激情。在他們的內心,感受到的自己,是一個生命力嚴重不足的人。于是,卡耐基開始從心靈潛能激發與自信心塑造的角度進行口才訓練,從而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3)練有控制的心
有控制的心,也就是講話要有思路、有條理性、有邏輯性。講話需要條理,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太多的人做不到這一點。因為寫文章,你可以控制,可以推敲,可以調整;而講話,聲音在空氣當中飄,思緒像雪花一樣飛舞,很多的人都難于駕馭,確保條理性。
有些人講話,猶如水庫決堤,洪水泛濫,橫掃農田村莊,完全沒有條理性,聽眾可能不知所雲,如墜入迷霧之中。而有些人講話,就像科學灌溉,溝渠修得很規范,水想要流到哪里,就流到哪里;而他的講話,有觀點、有重點、有取舍、有強調。聽眾聽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3.講好話必備的15種人生態度
常言道:言為心聲。與人交流和溝通,態度是最關鍵的。
不管你是否有意識,你的態度都會在你的身體語言與口語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傳達給對方或更多的聽眾。
以我的認知和理解,講好話應具有以下15種基本的人生態度:
(1)真誠:真實誠懇、信守承諾
真心實意,坦誠相待,從心底感動他人而最終獲得他人的信任。
真誠在內心就是純凈無染,表現于外就是真實不虛、率真自然;如此則心懷坦蕩正直無私。因此,真誠就像陽光雨露般,能溫暖人心,凈化心靈。
與真誠相伴的是信用。真誠的人信守承諾,勇于承擔,不逢場作戲,不虛與委蛇。沒有惺惺作態,沒有虛情假義,沒有逃避推脫,更沒有姦詐坑害。
也許有人會問:在商場上利益與真誠真的可以並存嗎?答案是肯定的。雖然在單個的生意談判時,你不可以沒有策略地把自己的底牌直接打出去,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真誠地與對方交流,並達成合作,促成雙贏。
(2)激情:狂熱的生命衝動
與激情相關的詞匯是熱情、熱愛、狂熱。激情是生命力的一種巔峰表現。
生活的本質是平淡無奇的,但要讓生活的過程變得豐富多彩,需要激情與創意。一個人擁有激情,就能戰勝一切,就能達到目的。
古今中外所有偉大的創造,多由激情引發。大眾與精英、凡人與偉人都可能擁有激情。生活、工作、學習、創業都需要激情,如果沒有激情,生活不僅沒有意義,而且不可能達到你所預期的某種高度、某種境界。
(3)寬容:原諒,饒恕,不予以計較追究
生活需要寬容。因為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不如意,每個人都會有失敗。
誤解、謾罵、忘恩負義,都不去計較,其實就是一種寬容的智
慧。以一種博大的胸懷和真誠的態度寬容別人,就等于送給了自己
一份神奇的禮物。
寬容是一種博大精深的境界和意境,是人的涵養,它是處世的經驗,待人的藝術,為人的胸懷。只有寬容地看待人生和體諒他人時,我們才可以獲取一個放松、自在的人生,才能生活在歡樂與友愛之中。
(4)善良:純真溫厚,沒有惡意
人世間最寶貴的是什麼?法國作家雨果說得好:善良。他認為,“善良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幾乎優于偉大的人。”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追求一個“善”字:待人處事,強調心存善
良、向善之美;與人交往,講究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對己要求,
主張獨善其身、善心常駐。
(5)責任:分內應做的事情
什麼是責任?責任是分內應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擔應當承擔的任務,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做好應當做好的工作。
責任是一種客觀需要,也是一種主觀追求;是自律,也是他
律。一切追求文明和進步的人們,應該基于自己的良知、信念、覺
悟,自覺自願地履行責任。
(6)堅持:堅定不移,意志力的完美表現
每天都吃飯不叫堅持,每天都不吃飯那才叫堅持。堅持是成功的代名詞。生活中,我們不是缺少目標,而是缺少堅持。
歷史上那些成大功、立大業的人物,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不輕易為“拒絕”打敗,不達成他們的理想、目標、心願就絕不罷休。
有了堅持不一定成功;但沒有堅持,就注定失敗。
(7)智慧:俯仰天地,洞察人心
有智慧的人看得更深遠,更透徹,比蕓蕓眾生活得明白,能正確看待人生、面對現實、懂得取舍。
當然,東方人所理解的智慧主要指“計謀權術”,西方人所理解的智慧則主要是“發明創造”。而我們今天所需要的智慧,是二者的融合。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智慧;人情練達,世事洞明,也是智慧。
(8)創新:生命有創造力
創新,意味著身邊有許多人認為你不現實,你在做夢,你完全是異想天開。
創新是人的才能的最高表現形式。縱觀歷史,每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無不是敢于創新的人。第一個用鮮花來比喻少女的人,被譽為天才,第二個則被譏為庸才,第三個就被斥為蠢材。為什麼?因為後來者不懂得創新。
創新是一種極其寶貴的精神,它要求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因循守舊,至少要有一種懷疑、質疑的態度,另辟蹊徑、超越他人。
(9)禮貌:個人修為涵養
人的潛意識里可能都渴求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于是產生了禮貌。禮貌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它可以幫我們解決很多很多的問題。禮貌不用花錢,卻能贏得一切。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人以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
講求禮貌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在今天的商業社會里,傳統的禮儀文化不斷被人們發掘出來並光大發揚。在商務活動中,除了專業知識外,還要講求語言的表達手段和技巧。滿足需求,讓客戶感到受益;禮貌熱情,讓客戶感受尊重;貶己敬人,給客戶留足“面子”。禮貌不失為商務人士獲得成功的一把金鑰匙。
(10)自律:遵循法度,自加約束
中國人最大的毛病是,有規定不願執行,有規矩不想遵守。一些硬性的規定在西方國家里被嚴格遵守著,但到了什麼都“有特色”的國度,很輕易地就被打破了。
約束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主要是指法律、法規、紀律和各種管理制度。另一種是內在的,主要是指思想覺悟和道德修養,如信仰、理想、原則、榮辱評價、利害分析等。
一個人如果只有外在的約束,他可以進步,也能成功,但那總是有限度的。如果再加上內在的約束,也就是自律,變被動為主動,他的進步與成功才能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11)謙卑:謙虛,不自高自大
謙卑是一種姿態,謙卑是一種睿智,是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謙卑是對他人的尊重和禮貌,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準則和儀式,更可內化為一種人生態度。它顯示了一種寬廣的胸懷,也不在勢高一等的人的面前畏縮。正是因為許多人無法真正理解它的含義,所以才變得虛榮、自負。
謙卑要求我們不斷地自責自省。那些冷漠傲慢的成功者很容易遭受人們的冷眼及突然的失敗,而那些表現出謙卑和愛心的成功者則得到人們加倍的尊敬和愛戴,並因此獲得持續不斷的成功。懂得謙卑的人,必將得到人們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大智若愚,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謙卑做人,努力精進。不要認為謙卑是愚蠢的行為,要知道,真正的有修養的人、有文化的人、功成名就的人是最謙卑的。
(12)個性:鮮明的、特立獨行精神面貌
什麼叫個性?就是一個人在思想、性格、品質、意志、情感、態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質,這個特質表現于外就是他的言語方式、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
個性一詞通常有兩種用法。一種是名詞,正如前面所用。另一種則是形容詞,比如稱某某人“很有個性”。說實話,我們身邊的許多人,因為傳統文化的約束,因為教育體制的偏差,都變得很沒有個性,看上去缺少激情、循規蹈矩、按部就班,顯得過份內斂,不懂彰顯個性。
一般來說,鮮明的、特立獨行的個性容易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平淡的個性則很難給人留下什麼印象。你需要什麼樣的個性呢?
(13)學習:不斷超越自我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習是動物和人與環境保持平衡、維持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也是適應環境的手段。人類的學習需要個人的自覺行動,積極參與,主動獲取;吸收的內容可以是知識、技能,也可以是智慧。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養,優化人的心理素質,提升人的創新能力。
知識經濟迅速崛起,對企業提出了嚴峻挑戰,現代人工作價值取向的轉變,終身教育、可持續發展戰略等當代社會主流理念,都對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冒險:挑戰生命潛能
冒險精神並不等于莽撞。真正的冒險者行動有明確的目的性,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且願意承擔責任。為了達到目標,勇于承擔風險。競爭使他感到興奮,面對殘酷的競爭,他毫無懼色。這種性格的人總在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是否已做好準備,在充滿危機與挑戰的情況下承擔領導責任。”
具有“冒險精神”的人對任何危險的事物都不會感到恐懼,即使偶爾有,他們最終也能戰勝這種心理,重新投入戰鬥。他們不會因為擔心對肉體和生命的威脅放棄追求,而是會接受挑戰,充滿信心地迎著危險和困難勇往直前。
(15)感恩:積極地面對人生
感恩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對我們有恩情!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個智慧的人,不應該為自己沒有的斤斤計較,也不應該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脹。學會感恩,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謝生活給你的贈予。這樣你才會有一個積極的人生觀,保持健康的心態、完美的人格和進取的信念。
感恩使我們在失敗時看到差距,在不幸時得到慰藉、獲得溫暖,激發我們挑戰困難的勇氣,進而獲取前進的動力。
感恩,是一種歌唱生活的方式,它來自對生活的熱愛與希望。
二、為什麼害怕當眾講話?
講話似乎誰都會,對于成年人來說,已經講了幾十年,似乎並不是多大的問題,可是當眾講話卻令許多經理人傷腦筋。
據某些心理學家的意見,這個世界上,怕當眾講話的人,多過怕死的人。為什麼呢?按照我的理解,如果一個當眾講話出了醜的話,他還得活著,那是一件多麼丟人的事啊;而人死了,就一了百了,無所謂的。這就是因為我們所說的:“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
大家要記住一個事實:世界上沒有一點都不膽怯、恐懼和害羞的人。恐懼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持續的時間長短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