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4、人類精神世界解讀:為什麼我們怕出醜?

時間:2012-12-12 13:19   來源:晨報周刊

  4、人類精神世界解讀:為什麼我們怕出醜?

  害怕當眾講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怕出醜。因為每一個人都希望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現在大家面前。

  下面,我將通過五種有益于我們自省的心理學與社會學理論,解讀一下我們的內心世界,讓大家徹底明白,為什麼我們怕出醜。

  (1)病理解讀:社交恐懼症理論

  有些人討厭面對人群或是害怕面對人群,他們不只是覺得害羞、不好意思,而是對自己以外的世界有著強烈的不安感和排斥感。這種對社交生活和群體的不適應而產生的焦慮和社交障礙稱作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又名社交焦慮症、見人恐怖症,是一種精神上的疾病。個性上的內向、害羞,與社交恐懼症是不一樣的。社交恐懼症的患者通常對群體的看法都是很負面的,除了幾個親近的人之外,他們很難和外界溝通,這些人無法主動走出自我的世界,也不願意加入人群。這些人在人多的地方會覺得不舒服,擔心別人注意他們、擔心被批評、擔心自己格格不入。他們害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別人觀察。

  社交恐懼症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期。青少年渴望友誼,希望廣交朋友,但有些青少年一到具體交往時,如找人交談,或者別人與自己打交道,就出現了恐懼反應,神經處于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這就是社交恐懼症。它往往會惡化,嚴重者拒絕與任何人發生社交關係,把自己孤立起來,對日常工作學習造成極大的妨礙。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因心理緊張造成的心因性疾病,只要積極治療,經過訓練是可以治愈的。

  (2)功能解讀:自卑與超越理論

  精神分析學家阿德勒說:所有的人都是自卑的,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對自卑的超越。

  自卑,就是自我評價過低,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不如人的感覺,擔心自己笨拙,對自己價值的懷疑,是一種人格上的缺陷,一種失去平衡的行為狀態。自卑常常會以一種消極防禦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遷怒、自欺欺人、焦慮緊張、不安等。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人對成功的追求,其實就是希望通過成功來不斷消除內心的自卑感。但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人因為不斷地失敗而變得極度自卑,最後患上“自卑情結”;也有人走向另一極,通過對成功不擇手段地追求,而變得極度自信,但這種被稱為“優越情結”的狀態其實只是對內心自卑的掩飾。極度自卑自然不妥,但適度的自卑卻能夠給人帶來行動的勇氣和動力。

  那麼,什麼是具體的超越自卑的方法呢?

  首先,我們要敢于坦然地承認自卑。當我們了解全世界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之後,我們不妨坦然地承認,進而深入地反省、觀察、研究我們的自卑。

  其次,我們要正確地認識自卑,不要胡亂比較,錯誤比較。其實,自卑與導致、引發自卑的某些事實本身,沒有太大的關係,關係最大的是比較。如果你自認為不如別人,這其中就包含著無數的比較,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相比較。

  最後,千萬不要用錯了標準。我們自認為不如別人,可是你又想過沒有,“自己不如別人”的那個“別人”是誰呢?實際上,並沒有“別人”的通用標準。只有在自己身上發現特質、獨一、不同性,相信自己有其獨特性,才可以找到內心的安全感。

  (3)認知解讀:認知不協調理論

  認知不協調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心理學理論。它非常清楚地從認知的層面,解釋了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的心理平衡機制,同時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害怕當眾講話。

  心理學家列昂?費斯廷格認為,人們為了自己內心平靜與和諧,常于認識中去尋求一致性,但是不協調作為認知關係中的一種,必然導致心理上的不和諧。而心理上的不和諧對于個人構造自己內心世界是有影響和效力的,所以常常推動人們去重新建構自己的認知,去根除一切攪擾。

  在這種理論中,認知的含義十分廣泛,可以是任何一種觀念,包括知識、思想、態度、信念;也可以是對行為或事物的意識或知覺。

  費斯廷格認為,認知不協調一經出現,就會激發機體處于緊張狀態,使人產生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在這種情況下,人的避免焦慮、肯定自我、保持認知協調的傾向會推動人設法減輕或避免這種不協調狀態,恢復心理的平衡。

  減輕和消除不協調的方式通常有三種:第一是改變或否定認知因素中的一個。第二是改變一方或雙方的重要性或強度。第三是在不協調的兩個元素之間加入一個或多個能彌補二者距離的新認知元素,使原來不符合推理原則的兩個認知元素通過新的認知元素構成合理、協調的聯係。

  (4)需求解讀:需求層次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行為科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所提出。它與認知不協調理論的不同在于,它從人的基本需求層面解釋人的行為動力。

  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各層次需要的基本含義如下:

  1)生理的需求。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饑、渴、衣、住、性等方面的要求。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成了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的最強大的動力。

  2)安全的需求。這是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擺脫事業和喪失財產威脅、避免職業病的侵襲、接觸嚴酷的監督等方面的需要。

  3)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又稱社交需求。這一層次的需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友情、愛情與親情的需要;二是歸屬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種歸屬于一個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並相互關心和照顧。

  4)尊重的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

  5)自我實現的需要。也稱為高峰體驗。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

  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相應的,獲得基本滿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勵力量。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佔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

  (5)結構解讀:本我、自我、超我理論

  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作人格結構分析時所提出的概念。提到弗洛伊德的這個理論,我是想告訴大家,大多數人的自我都遭遇嚴重的壓迫。弗洛伊德的偉大之處在于,他發現了人的潛意識,並據此解釋清楚了人的非理性行為。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世界分為三個部分:

  1)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滿足的一切本能的驅動力,就像一口沸騰著本能和欲望的大鍋。它按照快樂原則行事,急切地尋找發泄口,一味追求滿足。本我中的一切,永遠都是無意識的。

  2)自我(ego)。處于本我和超我之間,代表理性和機智,具有防衛和中介職能,它按照現實原則來行事,充當仲裁者,監督本我的動靜,給予適當滿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對本我的控制和壓制上。任何能成為意識的東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許還有仍處于無意識狀態的東西。自我又像一個受氣包,處在“三個暴君”的夾縫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調節三者之間相互衝突的要求。

  3)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會準則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層領導,它按照完美原則行事,指導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嚴厲正經的大家長。產生于自我對于父母、老師或其他權威的勸告、威脅、警告或懲罰的順從或抑制,從而反映出了父母的良心和社會準則。

  (6)互動解讀:鏡中我理論

  美國社會學家庫利創立的鏡中我理論,非常有效的說明了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與機制,而我要強調的是,過份強烈的自我意識可能導致過度的自卑、自閉,或者完美主義。

  庫利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關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們總是在想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觀念。一個人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不斷體味他人的姿態意味,並從他人的觀點中看到自身。他們想象著他人如何評價自己——從中獲得自我的形象、自我的感覺、自我的態度。他人的姿態就如同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看到並衡量自己。正如他們在社會環境中看待並衡量其他事物一樣。

  當然,一個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當其基本形成之後,也還在不斷的調整過程之中,而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我們作為成年人,自我意識也總是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不斷地調整、變化。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