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亨:與祖國命運相聯
陳亨,1931年出生于臺灣省基隆,1947年遷往日本神戶市。1956年日本近畿大學化學係畢業。曾任中國留日神戶同學會主席。1957年3月回國,在天津市染料廠任技術員、工程師、總工程師、副廠長。1959年至1963年連續被評為天津市勞動模范;1973年至1978年連續被評為天津市先進生產者、勞動模范;1979年、1980年榮獲天津市特等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6年調任天津市臺聯會任會長,1988年起兼任全國臺聯副會長。是中共十二大臺籍代表,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每次採訪過定居祖國大陸的老臺胞們,我都對臺灣同胞深具愛國傳統這句話的涵義有了更多的理解。每一位老阿公、老阿婆講述的往事,都一次次感動著我,這感動中不僅包含著對他們過往人生經歷的羨慕與觸動,也包含著對他們把個人命運同祖國命運緊密相聯的崇敬。
再次見到陳老是在全國臺聯舉行的老臺胞來京參訪的活動上。眼前的他盡管骨股頭數次手術行動不便,但精神依舊硬朗。
臺灣我鄉
陳老的故鄉在臺灣島的最北端——基隆,一個臨海、多雨、滿是歷史烙印的城市。在陳老的記憶中,少年時代的他同所有臺灣鄉親一樣,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下受盡屈辱,處于二等公民的地位,生活十分艱辛。而當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他也同全島鄉親歡欣鼓舞,憧憬著回歸祖國後的美好生活。盡管當時的他少不更事,但心里卻明白回歸祖國後,再不會受盡欺壓。然而國民黨接管臺灣後的貪腐無能、殘暴統治也激起臺灣鄉親的強烈不滿。而這種不滿終于在1947年,臺灣光復後的第三年爆發了。
陳老的父親當時是基隆市的參議員,曾經求學東瀛,後回鄉在當地的煤炭行業工作。臺灣光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了日本殖民者在臺灣的一切權利和財產。接管過程中,陳老的父親因看不慣接收官員利用職權變賣資產據為己有,憤然向當局揭發。“二·二八”起義時,正擔任煤礦工人管理職務並兼任“學生管理委員會”委員,起義被鎮壓後,成為了當局追責的人選。陳老說,那段時候,全島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父親不少同窗好友紛紛被害,父親則另外一些因好友的幫助而幸免遇難。盡管躲過了兩次國民黨憲兵的搜查,但終究不是辦法。為了家中妻小,最終父親決定離開臺灣。父親離別時非常匆忙,盡管舍不得幼子、舍不等故土,卻終究登上了離別的漁船,先到汕頭,後經琉球輾轉到了日本。然而令人未曾想到的是,父親走後不久,國民黨憲兵因找不到老子,則要抓兒子去頂替。正在臺灣工業學校讀書的陳亨,為了生存,不得不踏上了離別之路赴日求學。盡管離別是哀傷的,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別竟然過去了半個多世紀。
求學東瀛
來到東瀛後不久,陳亨的一家終于在神戶團聚。他也進入了神戶的一所工業學校,學習化學專業。身在異鄉為異客。盡管一家團聚在日本,卻缺少了一份臺灣光復時的喜悅。當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消息傳到華僑聚集的神戶。陳老說,他同所有海外遊子一樣從心里感到鼓舞和振奮。從此,新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高,華僑在海外也越來越受到尊重。1952年正在大學學習的陳亨加入了中國留日神戶同學會。陳老說那段緊張、認真、開心的時光是他人生中最難以忘懷的。在同學會的那段日子里,他和其他同學一起閱讀了大量來自新中國的刊物和書籍,這些讀物也讓他們這一代青年學子。看到了新中國的每一點進步和變化,也看到過貧窮落後、處處遭受歧視的祖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克服重重困難,建成了一個欣欣向榮的新中國。
上世紀50年代初,《大公報》刊登了周恩來總理代表新中國政府號召海外知識分子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消息,引起旅日華僑的積極響應。陳老回憶說,祖國的信任與重視,讓他們這些年輕的海外學子從內心感到熱乎乎的。那時大家經常聚集在一起,議論的話題總離不開是否回國和什麼時候回國。
從1953年到1958年的5年時間中,先後有8批旅日華僑集體回國。盡管看著一批批華僑回國,陳亨盡管還未完成學業,但心早已回到了祖國。在家人與恩師檜山八郎教授的勸說下,他安心完成了學業。畢業時,陳亨放棄了在大阪一家染料廠的邀請,決心將所學奉獻祖國而踏上歸國之路。
1957年,陳亨只身一人從神戶港搭乘挪威貨輪“海興號”回國,那一年他26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