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人物

歲月如歌半生緣——郭炤烈

2009-04-15 14:06     來源:臺聲雜志     編輯:張方翼

   郭炤烈,1924年7月生,臺灣臺中人,中共黨員、臺盟盟員,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臺灣問題專家。先後擔任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第一至三屆會長,全國臺聯第二至三屆副會長和顧問,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臺灣研究會會長,上海市日本學會會長和名譽會長等職,現任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名譽會長。
 
  1946年的11月,臺灣基隆港。年輕的郭炤烈和母親在海輪前依依惜別。作為臺灣光復後的第一屆臺灣公費生的一員,年輕的他要到北京大學去深造了。臨登船前,母親把一小瓶裝著臺中的水和土的“故鄉土”交給他,叮嚀囑咐道,一定要把它倒在北方的土地上,以盡快適應那里的水土。郭老告訴我,母親是盼望自己認同祖地的同時,盡快地與祖國同胞融合在一起,健康、茁壯地成長……這一場景已是63年前的往事了,郭老感嘆道。從作為臺灣省第一屆公費生,到北京大學求學到如今,每年秋末初冬季節,郭老說總能回想起當年離別故鄉時的情景。

  臺灣人的中國心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日本人在臺灣50年來苦心經營的‘皇民化’教育在一夜間就被推翻了。”今年已是85歲高齡的郭老感嘆道,“50年的奴化教育,我們日文說得比中文好,我們對日本的了解比對祖國大陸的了解多,但臺灣人的心還是中國人的心。”
   
  日據統治下的臺灣,郭炤烈一家的生活異常困難。父親在政府機構里做勤雜工,收入難以養活全家。郭老還沒有櫃臺高的時候就在布店里幫忙做工,而最小的妹妹,因無力撫養被當作童養媳嫁了出去。郭老說,“我生在臺灣,長在臺灣,但是那時我的故鄉早已經是日本的殖民地。那時,日本殖民者雖然打起‘皇民化’、‘一視同仁’旗號,想籠絡臺灣人,但實際上始終歧視我們,他們罵我們為‘清國奴’,把我們當作二等、三等‘國民’看待。連對我們的升學也設下種種障礙,對為數不多的中等學校畢業的人,至多只讓他們上醫科一類的專業,而決不允許他們去學習政治或法律等科係。而郭老也同所有的臺胞鄉親一樣,生活在這種沒有“出頭天”的日子中。郭老說,盡管日本的奴化教育改變得了我們的語言,改變不了我的心。父親從小告訴他,郭家的根在太原,是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後代。
     
  1945年10月25日,臺北中山堂,日軍正式向中國軍隊投降。年輕的郭炤烈從電臺里聽到這個消息,激動萬分。郭老回憶道,“臺灣光復時,我們都十分興奮和高興,高興的是,我們從此不再受異族的欺侮和壓迫了,我們恢復了民族的尊嚴,我們可以用我們自己的雙手來建設美好強盛的祖國了。但是事與願違,我們曾以‘來自祖國的親人’而加以歡迎的國民黨軍政人員的所作所為,逐漸使我們感到失望。”
   
  1946年,在日據時期難以獲得高等教育的郭老,懷著對祖國的渴望與了解祖國,考取了臺灣省第一屆公費生,遠赴北京大學求學,從此踏上離別故鄉之路。

  郭老回憶道:“1946年,北京大學剛從昆明的西南聯大遷回北京。內戰已經開始了。當時,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已是烽火連天,但這些都阻擋不了我想回到祖先生息過的祖國大陸的腳步。當北上的船到達天津塘沽港時,大雪紛飛。我用力踩了踩腳下的土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到祖國大陸了!”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