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雕琢人生的老人——邱雙炯
一位有點瘦卻很睿智、豁達的老人,這是邱雙炯老先生給記者留下的最初印象。
採訪邱老先生緣于一條新聞,2008年12月12日至2009年2月22日,由臺灣財團法人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福建省閩臺交流協會、德化縣陶瓷文化藝術研究會聯合舉辦的“東方藝術之寶——德化白瓷鑒賞展”在全臺巡回展覽。展覽作品近500件,就有邱雙炯以傳統瓷雕技藝的作品多件。採訪中,邱老先生時而耐心講解被譽為“中國白”的福建德化白瓷發展史,時而又用手比劃著雕琢時的獨有技法。整個採訪下來,記者猶如接受了一次瓷文化的洗禮。
然而,被海內外熱衷鑒賞和收藏陶瓷的行家口中稱道的雕瓷大家,誰又曾想到他曾是一位水電行家,退休前,還是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委副書記。而這從縣委副書記到瓷雕大師的人生之路也讓記者倍感好奇。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談起邱老先生的瓷雕生涯,頗具坎坷和傳奇。他出生于貧苦家庭,經歷了許多磨難,也養成了他堅持不懈的性格。
邱雙炯5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靠著曾纏小足的母親于城郊租種少量土地及小手藝加工掙得微薄收入,孤兒寡母過著清貧的日子。1945年他考上中學。誰知,注冊入學所需的45斤大米擋住他的求學路。因母親患病臥床,家庭缺乏固定經濟來源,他失學了。此後,他又到蘊玉瓷莊當學徒,拜德化著名雕塑藝術家蘇勤明為師。這成為他後來攀登瓷壇藝術之峰的關鍵一步。在瓷莊,他表現出才思聰敏、學習勤奮、接受力強的優點,他常常延長作業時間,利用晚上點小油燈加班,善于觀察琢磨,敢于大膽嘗試,深得師傅器重,進步極快。但在動亂的年代由于瓷路不暢,瓷器生意走入低谷時,師傅身邊的徒弟也紛紛離開。邱雙炯一直能夠堅持在師傅身邊,堅定自己與瓷塑藝術結下的難舍難分的終生情緣。
1951年夏,德化縣政府選招兩名通信員,邱老幸運入選,從此走上仕途之路。到上世紀50年代後期,他成為縣水利部門領導。雖由于工作的繁雜,使得他無暇顧及自己的志趣和愛好,但他始終未釋下雕塑藝術的情懷,伺機接近並在業余時間翻閱了大量有關雕塑藝術與工藝、窯爐知識的書籍。雖無動手制作機會,但也不忘精神的追求向往。思到如癡如醉時只好在家里建起“小試驗室”,試配方、研手法、練雕塑,用一張小桌子設計雕塑作業,操起小刮刀創作部分人物、動物等小作品,他還在家里設計建成微型小電窯,真正開起了“小灶”。
1977年他擔任中共德化縣委常委縣委副書記職務分管工業後,在經常下鄉、下廠、下基層的時候,抓住機會採集陶瓷原料標本,帶回交給有關磁廠進行試驗或幹脆自己動手進行試驗。80年代後期瓷塑工藝品慢慢開始發展擴大起來,古老的柴燒窯同時也帶來了當地的環境污染,“林瓷相爭”的矛盾越發突出。邱老說,那時自己意識到,不能再燒下去了,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最重要。在他的主張倡議下,用他多年在家里開“小灶”的經驗,很快將第一條“電窯”在德化縣二輕瓷廠試驗成功。至此,結束了古老陳舊柴窯的燒制工藝,為順利過渡到使用柴油、天然氣的燒制工藝,實現電、油、氣並用的燒瓷工藝革命性的突破立下了汗馬功勞,從根本上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
直到1991年退休,40年的時間里,邱老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德化的水電事業。這段時間里,德化成功地推廣以電代柴燒制瓷器的新技術,促進了陶瓷業的迅速發展,實現陶瓷產業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