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臺灣街巷之維修改造設計
◆維修改造的設計
北京臺灣會館位於前門,這片區域長久以來即是來自五湖四海學子、商賈進京的門戶區域,在一片北京四合院的城市風貌中,卻也到處點綴著各地方的建築特色,敘述著各樣多彩多姿的“城南舊事”。使得整個片區呈現出係出同源,但各具特色的中華文化多元特徵。
臺灣會館前門東路的入口設計即是在這樣的認知角度下構築的建築語匯,意在呈現出那種源於中原,但歷經時代、海洋的洗禮而呈現出新穎但親切的風華,如今再度回流至這個文化的源頭,流淌與回歸,使得現在的文化更加璀璨。我們採取的設計手法,是以北京四合院作為視覺背景和主要天際線,但以具有代表性的閩南式山門,揚帆東渡的船隊,以及代表南方節氣的綠竹,作為都市風貌的對比,來交織傳達一個四百年來先民渡大海、入荒陬、拓殖斯土、開山立廟、發枝散葉,為中華文化開啟新頁的故事。這文化如今又回流中原,在今日之北京,呈現出中華文化多元的魅力以及歷史傳承的新姿。
進入大門,入口大堂的設計概念,是珠聯璧合的含意。以自然、粗獷抽象的線條展現臺灣東部海岸線壯闊,乙太魯閣為核心意像,臺灣東部岩壁、原木、落瀑等天然元素,周圍環繞,呈現寶島壯麗的風情。
而通往地下室的樓梯,即為中央峽谷,蛇紋石照壁聳立於中,由前後兩塊同質、同種的美玉組合而成,代表係出同源的兩岸文化,在陡峭碧綠的山勢下,流瀑蜿蜒而下,隱含著中華文化淵遠流長,珠聯璧合的歷史傳承。
大堂右廂通過了兩側竹林與山墻的石板路,進入了雲間會館二進的兩個貴賓廳,北方四合院方正大氣的空間經驗,借景于臺灣標誌式的風光景致,托顯出臺灣生活特有的細膩與婉約。茶藝、花布、竹編等臺灣傳統手藝,乃至於具有時尚感的琉璃、青花瓷的艷麗,共同勾織出臺式空間中親切、雅致的人文氣息。
大堂左側,穿過原木構造的側墻,進入了餐廳兼休息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整墻面波瀾壯闊的海浪壁畫,代表了寶島生活中海洋文化的豪氣。在魚鱗瓦造型墻面和原始森林枝幹的吊頂下,海洋與島嶼生活中充滿開拓與冒險的豪情壯志彰顯無疑。四海遊龍,八方雲集的移民風情與後方福德禪林結合,運用媽祖和土地公這兩位臺灣社會最有代表性的神祗,來象徵海洋與大地的影響,交互輝映出臺灣人特有的性格。
在大堂中間,順著中央峽谷,綠石照壁而下來到地下一層即是多功能廳。谷底映著淺池、幽谷碧泉,對面採光天井中的亞熱帶花園,右手側的玻璃展示櫃,共同形塑出臺灣現代化的面向。
在這開放式的綜合空間中,除了接待前臺背景墻的青磚以及11座直通地面的玻璃展示櫃灑下的天光外,傳統的、北京的、臺灣的元素都已化作一個科技的、現代的整合空間。在此,流暢的空間經驗取代了庭院深深的秩序派頭;地麵片片船帆,其下的玻璃光柱,成了序列有層次的展示節奏;有如整合電路板的吊頂延伸至側墻,成為觸控展示螢幕;而彈性、可翻轉、或開或掩的隔墻,將空間演繹成多元的舞臺,用以演出、展示、講演,開展臺灣與北京的各類交流。我們減少了傳統建築中的象徵與標誌元素,也減少了裝飾面材的繁複,而以簡潔、直接的空間佈置來敘述臺灣時尚的品味,並且大量應用多媒體展示及燈光的科技,使得空間雖小而美,充分展現臺灣生活美學以及生活科技的追求。(歐陽新簡 中國臺灣)
本網獨家稿件,如需轉載請與我網聯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