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臺灣街巷——北京的會館
◆北京的會館
會館作為一種與中國地域及行業緊密相連的文化現象,最初可以追溯到明初永樂年間。資料顯示,從明永樂十三年到清光緒三十年止,北京共舉行考試201科,取中進士51624人,而前來應考的舉子更是數倍於此。所以每個考試的春天,大量舉子涌入北京城,食宿需求大增,應此需求,會館出現了。當時,為了方便同鄉進京趕考的學子或是旅居者在北京住宿以及辦事,一些已在北京定居的官員或商人出於同鄉之情,籌措資金,購置房産,為這些老鄉提供落腳和聚集之處,是為地方會館之成立。因來投奔的主要是進京的舉子,故也稱“試館”。 隨著明清兩朝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科舉制度的繁盛,來自祖國五湖四海的定居者們都紛紛在北京建立同鄉以及同行的會館。另外還有一些各省工商業者為維護自身利益或協調工商業務、聯絡感情、應付競爭等原因,為議事方便而建的“行館”。
據清代楊靜亭的《都門紀略》所記,1844 年,北京共有會館279 所;而到光緒年間,其《順天府志》記載的全城近250 條衚同中,建有會館達414 所,涉及18省。這些會館大多比鄰而建,相近的地域形成一個聚落,更有趣的是集中在整個前門及宣南西片,星羅棋佈,著實壯觀。在地方會館中就有許多著名的會館,如多達官顯貴的安徽會館,地勢優越的湖廣會館、名戲薈萃的陽平會館、魯迅曾居住過的紹興會館……每一座會館的背後,幾乎都有一串又一串的故事,訴説著人世的悲歡離合。會館不僅是異鄉士子進京趕考的臨時住所,也是這些一百年甚至幾百年前的“北漂”們懷揣夢想,開始奮鬥的根源之所在。而所有人的夢想與繁華,鄉愁與淚水,盡被這些小小的會館聯繫在了一起。臺灣會館所在的前門,這條明清以來的天子“禦道”,也是無數會館林立的區域,成為一代又一代羈旅的中國人魂牽夢繞之所在。臺灣會館的故事,正從這裡開始……
本網獨家稿件,如需轉載請與我網聯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