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財政部發佈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財政收入僅比去年同期增長6.9%。1至4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2.5%,增幅同比回落18.9個百分點。在不少地方,財政收入今年以來增幅回落的幅度甚至更大。
第一季度,北京財政收入增長1.6%,增幅回落35.1個百分點;上海財政收入增長6.7%,增幅回落30.4個百分點;重慶財政收入增長11.3%,增幅回落64.6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增幅的大幅回落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和應對這一現狀?本刊記者專訪了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
記者:今年以來,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增幅均大幅回落,這是什麼原因?
白景明:我認為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經濟增長率回調,而財政收入與經濟狀況是密切聯動的;二是進出口增長率下滑嚴重,尤其在進口環節,對我國稅收的影響較大;三是物價因素,去年同期物價正處於上衝階段,而現在相對平穩;四是實行結構性減稅等措施,比如個人所得稅,去年同期還是按照沒有調整過的標準在進行徵收。
記者:您認為財政收入增速的放緩,是一個暫時現象,還是一種趨勢性的變化?
白景明:個人認為,這是一種趨勢性的變化。為什麼這麼説?
第一,我國的稅收基數已經很大了,在産業結構等方面沒有大的變動的情況下,財政收入的增幅不會太大。
第二,我國現在處在經濟結構的調整期,要發展新興産業,淘汰一些落後産能,包括對房地産進行調控,這時候稅收難有大幅增長。
第三,當前及未來的國際競爭形勢會呈現越來越激烈的趨勢,在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較高的情況下,財政稅收勢必會受影響。
第四,我國經濟增長的目標也主動下調了。從這幾方面看,我國財政收入很難再維持以前年均20%以上的增速。
記者:根據一季度的統計數據,全國和地方的非稅收入均大幅增長,增幅超過50%,這是什麼原因?有人擔心,這種收入的大增會加重企業和個人的負擔,您如何看?
白景明:我注意到你説的這個現象,這裡提到的非稅收入,指的是公共預算裏的非稅收入,包括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國有資産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益、專項收入等等。
對於一季度非稅收入的大幅增長,我認為更多的是翹尾因素在起作用,就是應該去年入庫的收入轉到今年入庫。另外,非稅收入的相當部分與經濟增速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與社會事業的發展密切相連,因此受經濟形勢的影響也較小。
我知道大家對這個現象的擔心,覺得是不是在財政收入不景氣的情況下,政府在增加收費項目,提高收費標準,靠非稅收入過日子?我不否認個別地方存在這種情況,但政府靠非稅收入過不了大日子,還得靠稅收。因此,一個季度出現的這個數據不要過度解讀,還是要看全年的情況。
記者:在財政收入增幅大幅回落的背景下,有哪些需要警惕的現象和問題?
白景明:在現在的財政形勢下,我特別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是收支矛盾。前面説過了,財政收入增幅下調將是一個趨勢性的變化,但另一方面,支出的增長卻是剛性的,比如教育支出要達到GDP的4%,保障房投入要繼續維持高增長,社保要擴大覆蓋面、提高標準。這樣一來,收支矛盾會凸顯。
第二是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主要體現在轉移支付上,這些支出用來調節區域經濟發展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的差距,可以説是中國平衡和穩定的命根子。中央政府轉移支付的規模去年就突破了3萬億元,今年按預算是3.9萬億元,現在中央財政收入也面臨困難。
第三,財政收入增幅下滑過多會影響經濟的增長。財稅收入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反映,但反過來,必要的財稅收入的增長也可以刺激經濟的增長,因為政府有收入才能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改善基礎設施等等。
記者:現在政府正在推進結構性減稅的措施,在當前財政形勢下,這會不會受影響?
白景明:確實,結構性減稅對整個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很大的,如果按照2009年以前的稅制,我國的財政收入不是現在這個數目。比如增值稅轉型,就是固定資産進項可以抵扣稅收,這一項每年財政就減收好幾千億元,其他還包括個人所得稅調整、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對西部地區的稅收優惠等等,加起來減收起碼上萬億元。
那麼在現在財政比較緊張的情況下,這一措施會不會受到影響呢?我認為影響不會太大。因為,重要的結構性減稅措施都已經推出、落地了——小微企業減稅,前不久國務院已經發文了;個人所得稅,已經調整了;營業稅改增值稅也已經在推進了——這些大的既定的政策不會改變,所以現在的財政收入形勢並不會影響結構性減稅的步伐。
另外需要説明的是,所謂結構性減稅,一方面它是一種減稅的措施,另一方面更多的它是一種稅制改革的措施,為的是實現稅負的公平,實現量能課稅。
記者:面對收支矛盾等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
白景明:因為財稅收入與經濟形勢密切相關,所以首要的還是要保障經濟的穩定增長。另外,從支出這個角度講,還需要加強管理,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上。
説到這裡,我想強調一下,我國的支出管理並不是沒有制度的,這方面我國實際上進行了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收支兩條線、收支分類等多項改革,管理在不斷加強,制度在不斷完善。
體現在支出結構上,近年來也是一直在壓縮運轉性經費,大幅提高民生支出的比重。現在要沿著這條路往下走,核心的問題是在預算執行的環節還要加強管理,確保每一分錢都按照預算編制的要求,落實到該花錢的地方。
我認為,我國一定要儘快建立完整的、全過程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這是一種以支出結果為導向的預算管理模式。去年,財政部發佈了《關於推進預算績效管理的指導意見》,就是為了推進財政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現在,這一制度的目標、任務已經提出來了,下一步就是加快落實,建立起財政支出的事前、事中、事後評價和監督機制,確保財政支出與預期績效目標不發生偏離。當然,這一過程中還需要制度創新,需要更多主體參與加強監督。
我國財政資金的使用情況,有各級人大的監督,有審計部門的監督,也有政府內部的監督,現在我們還在強化公眾監督,如要求部門和地方政府公開“三公”經費等,就是為公眾監督創造更好的條件。
記者:對於地方政府來説,要培育持久健康的稅源,您有什麼建議?
白景明:地方政府培養稅源要因地制宜,各地的條件不同出路也不同,但核心有三點:
一是提高當地的公共服務水準,改善教育、醫療、環境等條件。
二是提高當地的行政管理水準,提升政府辦事的效率。
三是政府在引導、鼓勵産業發展時,不要急功近利,只知賣地賣礦拿快錢,而要有長遠眼光,注重新興産業的培育,注重合理的産業結構的形成。(《半月談》2012年第10期,記者 高遠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