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資料  >  臺灣數據  > 正文

臺灣“油電雙漲”影響消費意願(2012.06.02)

2012-06-04 10:19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北計程車司機何師傅明顯感到4月以來生意清淡了許多,以往每天毛收入約2500元(新台幣,下同),現在要少了500元甚至更多。

  為更好反映成本,平抑長期低油價、低電價帶來的公營事業虧損,臺灣宣佈油電上漲方案,並於4月2日起率先上調油價。以95號無鉛汽油為例,每升零售價格一次性從32.4元大幅上調至35.5元,雖然之後根據國際油價變化數次調降,但幅度都不大,最新價格為33.7元。

  油價上調和電價上調預期,以及伴隨出現的物價上漲,讓臺灣不少民眾抱怨不已。一時間,島內各電視臺的談話節目都頻繁聚焦于“漲價”議題。

  迫於強大的輿論壓力,臺灣電力公司原定於5月15日起一次漲足的電價上調方案,已改成自6月10日起分三階段調整。

  是否真的因為“油電雙漲”導致“萬物齊漲”?臺當局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與臺灣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日前召開記者會,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上述兩個單位分別調查了6大連鎖超市10項民生必需品的價格。結果顯示,5月上旬的價格與油價上漲前的3月份相比,洗衣粉、沐浴乳、牙膏及衛生紙四項價格上漲明顯,幅度在2.5%至6.5%之間,但均未超出2011年1月以來已知價格範圍,屬於緩和波動,而大米、奶粉、泡麵、醬油、雞蛋和食用油六類則有下調。

  “消基會”表示,並不能認定四類漲價的商品與4月以來油、電價格上漲有關。

  但不論是否真的出現了普遍的物價上漲,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油電雙漲”議題延燒強化了臺灣民眾對未來物價上漲的預期,令他們對價格更敏感,消費意願總體趨於低落。

  在臺灣,職場平均薪資水準已多年“凍漲”,物價上漲預期讓普通民眾感到更大的生活壓力。京站購物廣場一家外國品牌背包店的店員蘆小姐告訴記者,她租住在與臺北相鄰的新北市,工作數年的她月薪只有30000元,每月扣除8000元房租和吃飯、交通、電話費以及水電等費用,所剩無幾。

  島內最近一項名為“上班族生活痛苦指數”的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受訪者對目前生活感覺痛苦,而“薪水太少”“油價、電價、物價上漲”是最重要的兩個原因。

  對“油電雙漲”議題,島內專家從不同角度提出各自的看法。財經專家聶建中認為,臺灣電價遠低於美國水準,電價則只是日本的三分之一、德國的五分之一。“油電漲價”有其必然之需,不僅利於臺灣“中油”、臺電等公營事業擺脫虧損,也有利於倡導節能。

  淡江大學經濟係教授廖惠珠則表示,油、電支出較大的行業,如礦業、鋼鐵、紡織與造紙等行業所受負面衝擊較大,而能源技術服務業、LED産業、太陽光電、風力發電以及再生能源設備業者則可能因油、電價格上漲而獲利。

[責任編輯:郭瑩瑩]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