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曾培炎在2016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開幕式上的致辭(全文)(2016.11.06)

2016-11-06 21:20:00
來源: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
字號

  2016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11月6日在金門開幕,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理事長曾培炎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以下為致辭全文:

  尊敬的蕭萬長理事長,

  尊敬的江丙坤副理事長,盛華仁副理事長,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與大家在美麗的海上仙洲—金門再次會面。這次兩岸企業家峰會在金門、廈門舉辦,是一個創舉,是“兩岸一家親”的真實縮影和典型示範。廈門有一首著名的歌曲《鼓浪嶼之波》,歌中唱到,“鼓浪嶼遙對著臺灣島,海波在日夜唱,唱不盡骨肉情長”,道出了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深厚感情。這次我登上了金門島,也實現了我的一個心願。這裡,我謹代表大陸理事會對峰會順利舉辦表示祝賀,向臺灣理事會、兩岸企業家以及金門、廈門等有關方面表示衷心感謝!

  一年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兩岸企業家交流活動頻繁,峰會理事會的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在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福建古雷石化項目奠基,臺積電南京廠成功簽約並開工建設,成為兩岸産業互利雙贏的重要成果和成功範例。各産業推進小組開展經常性交流互訪和務實合作,臺灣企業家關心的一些重大問題在峰會協調下得以解決。在此,對大家一年來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謝!

  在座的都是兩岸企業界知名人士,都非常關注世界經濟,特別是大陸經濟發展狀況。我想借此機會與各位交流一些看法。

  從全球看,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已經8年,其深層次影響尚未消除,仍未看到令人振奮的復蘇亮光。世界經濟正在步入“低增長陷阱”,經濟增速已連續5年低於危機前20年均值,全球貿易增速也連續5年低於同年GDP增速,勞動生産率增速持續低迷。宏觀經濟政策撲朔迷離,歐元區、日本紛紛實施負利率,美聯儲在加息問題上游移不定。經濟發展失衡再度凸顯,新興經濟體GDP增速連續5年出現下滑,東盟去年10個成員國中有7個增速放緩。全球化進程遭遇逆風,WTO多哈回合談判以及TPP、TTIP面臨阻力,一些國家民粹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美國大選尚未揭曉,給世界經濟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在全球經濟減速的背景下,大陸經濟也存在下行壓力,增速有所下降。過去一個時期,我們主要是從需求側拉動經濟增長,這在當時傳統産能需求尚有空缺的情況下是有效的。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供給結構産生錯配,傳統産能接近或達到上限規模。這樣,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已成為結構性的,而不是週期性的,因而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政策實現經濟持續反彈。一年來,大陸對症施策,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採取了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一系列應對舉措。

  第一,“三去一降一補”重點推進。把“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作為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以求改善供給品質和效率,加快催生發展新動能,增強産業競爭力和企業活力。針對産能過剩問題,採取嚴格環保、能耗標準等門檻準入,通過資本兼併重組,以市場方式出清“僵屍企業”,計劃五年內消化鋼鐵産能1億~1.5億噸,化解煤炭産能5億噸。針對房地産庫存問題,依據市場情況,採取差別化辦法,因城施策。對過熱的一、二線城市,收緊購房政策,提高貸款條件,防止房市泡沫化;對其他三、四線城市,加快農民工市民化,合理消化庫存。針對債務問題,允許地方政府經批准發行債券對存量債務進行置換,今年又實施了市場化銀行債轉股,實施積極穩妥去杠桿的政策。由於大陸外債比重小,國民儲蓄率較高,債券融資主要投入基礎設施項目,債務風險總體可控。在降成本方面,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著手,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取消不合理收費,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引導能源價格水準下降等。半年來減稅效果約3000億元。在補短板方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人力資本投入,促進新産業新技術新業態的興起。堅持精準扶貧,發展特色産業,實施新一輪異地扶貧搬遷。完善必要基礎設施,支援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在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補短板,既帶動擴大有效投資,又增加有效供給,為經濟長遠發展打好基礎。

  第二,鼓勵地方因地制宜主動調整。過去各地對於GDP增速互相攀比,發展方式粗放,造成産業同構、重復建設。現在淡化了對GDP指標的考核,鼓勵各地結合自身條件和特點,自主推進結構調整。先後出臺絲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東北振興等區域發展戰略及規劃,引導地方經濟加快調整進程。東部沿海的一些省份,結構調整動手比較早,已經涌現出新亮點。廣東積極推進“騰籠換鳥”戰略,帶動珠三角經濟轉型升級;深圳抓住創新驅動先機,資訊産業和智慧製造發展很快;浙江聚焦網際網路經濟,打造特色小鎮;貴州力推大數據和生態旅遊,培育新的特色優勢産業。與此同時,東北及內陸一些省份由於産業結構單一,歷史包袱較重,調整過程比較痛苦,步伐略顯滯後。

  第三,市場化改革進入快車道。大陸三十多年發展經驗表明,改革始終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大陸堅定市場化改革方向不動搖,釋放了新一輪的改革紅利。在金融領域,推進了利率市場化,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提高了金融杠桿彈性。在財稅領域,推進營改增等稅制改革,調整增值稅分稅比例,完善地方稅收體系,理順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在價格改革方面,減少政府定價範圍,加快推進能源、醫藥等重點領域價格市場化,計劃到2017年基本放開競爭性領域價格。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大力推進簡政放權,大幅削減行政審批事項,實行了“證照分離”、“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的企業登記制度。在市場準入方面,放寬電力、交通等領域市場準入,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大力推廣PPP模式,鼓勵各類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

  第四,開啟對外開放新格局。“一帶一路”倡議是大陸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涉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了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一年多來,與30多個國家簽署了政府間合作協議,與20多個國家開展了國際産能合作,一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以及産業園區項目順利落地。大陸與沿線區域的貿易投資發展勢頭強勁,增速明顯超過其他地區。與此同時,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推動境內外自貿區戰略雙軌並進。在韓國、澳大利亞之後,與加拿大簽署FTA協議,中美BIT、中日韓FTA、RCEP不同程度取得進展。境內自貿試驗區三年兩擴圍,修改外資三法及《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2018年將全面實施負面清單和準入前國民待遇。在這些措施的影響下,大陸對外貿易投資長期雙順差的情況正在悄然改變。經常貿易順差逐步收窄,下降至佔GDP比重2%~3%區間內。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保持穩定,而對外投資大幅增長,大陸已經由資本凈輸入變為凈輸出。在外資外貿再平衡和匯率改革的雙重影響下,外匯儲備也告別長期單邊增加的情況,人民幣匯率走勢有漲有跌,基本反映了大陸經濟的基本面。

  第五,宏觀調控長短結合。在經濟新常態下,宏觀調控把短期逆週期政策和長期結構性政策結合起來,注重形成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政策合力。在政策理念上,改變“重物輕人”的思路,把以人為本以及綠色發展、協調發展置於更加重要的位置。不再一味追求GDP的增速,而是更加強調全要素生産率、就業、生態等品質效益指標。在政策工具上,在貨幣政策邊際效應遞減時,適度加大財政政策力度。改變加杠桿、強刺激的做法,增強調控精準度和靈活性,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在政策措施上,更多依靠市場力量,防止要素錯配和價格信號扭曲。尊重股市、匯市、樓市的市場規律,使其回歸各自功能定位,而不簡單地作為保增長的手段。

  總的看,2011年以來大陸經濟增速一路下滑的勢頭有所遏制,今年已經連續三個季度GDP保持6.7%。就業狀況持續良好,通脹處於2%左右的溫和水準。相較去年的股市、匯市大幅震蕩,今年金融市場運作基本平穩。同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達到70%,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60%,單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可以説,經濟運作進入階段趨穩的態勢明顯,宏觀指標相對協調合理,經濟內在結構正在發生積極變化,品質效益明顯提高。誠然,對未來經濟發展趨勢也不宜過於樂觀,經濟下行壓力還將繼續存在,結構性的固有矛盾尚未根本解決,民間投資增速乏力、新舊動能轉換不能一蹴而就,外部環境依舊低迷、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尚不明朗,這些都增加了形勢的複雜性。但是,大陸深化改革開放、推進結構調整的決心堅定,加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餘地大,只要宏觀政策得當,經濟可以繼續保持穩定,進入L型走勢的橫向區間,不會出現小寫的l。未來2~3年,大陸經濟將會維持目前發展態勢。

  各位來賓,

  2008年以來,兩岸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搭建起和平發展與經濟互利共贏的橋梁,有效推動了兩岸經濟、社會、文化、民生等諸多領域的交流交往與合作,其豐碩成果惠及兩岸民眾,兩岸關係也進入1949年以來最為和平穩定、兩岸同胞享受政策紅利最多的歷史階段。特別是全面直接雙向“三通”的實現,《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訂,打通了兩岸人員和經貿往來的“任督二脈”,兩岸人員往來基本實現正常的雙向交流,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人數不斷增加,密切了兩岸同胞交流,獲得了兩岸民眾廣泛肯定與支援。

  今年5月20日以來,由於眾所週知的原因,兩岸共同政治基礎被單方面破壞,導致兩岸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和協商談判中斷,兩岸同胞特別是臺灣同胞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害,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投下了陰影。當前,兩岸各界尤其是産業界對臺海局勢及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前景無不感到憂心忡忡,期盼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繼續開展兩岸産業合作。對於兩岸各界的關切,大陸方面已多次表明,對臺大政方針是明確的、一貫的,不會因為臺灣局勢的變化而改變,將繼續堅持“九二共識”政治基礎,堅決反對“臺獨”,堅定維護一個中國原則,繼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繼續支援兩岸産業界以民間方式進一步加強交流,深化合作,共同發展。

  當前,我認為未來深化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應注意把握以下三點:

  一是抓住機遇。2015年大陸經濟增量近6000億美元,佔到全球增量的三分之一強,相當於5年前10%增速所創造的增量。大陸市場不僅沒有減量,而且還在繼續做大。我們真誠希望臺灣企業家能近水樓臺先得月,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帶一路”建設、企業轉型升級、創新創業等方面挖掘新商機,更好分享大陸發展的紅利。

  二是盡到責任。企業家是社會精英,應該對市場負責,對社會負責,更應為維護國家統一、實現民族復興做出貢獻。當前,兩岸關係形勢趨於複雜嚴峻,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機制化進程無法推進。這絕不是兩岸同胞所樂見的。兩岸企業家有責任、有義務行動起來,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時也要更好利用和發揮“峰會”民間交流渠道的作用,為兩岸經濟合作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三是關注青年。青年是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希望,深化兩岸經濟交流合作,離不開青年的參與和推動。我們應當更好地幫助青年成長,讓“兩岸一家、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在兩岸青年中得以傳承弘揚。大陸各界積極為臺灣青年到大陸實習、就業、創業創造條件和環境。歡迎臺灣青年朋友來到大陸,和大陸青年一同追逐夢想,實現人生價值。

  各位企業家朋友,

  今年夏天,在裏約奧運會上,大陸女排獲得冠軍,為全球華人贏得了榮譽。她們靠的是不畏困難、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的精神。當前,兩岸共同面對全球經濟深度調整,以及兩岸政治關係敏感複雜的形勢。我們兩岸經濟界人士也應該發揚這樣一股精神,堅定信心,勇於擔當,迎難而上,攜手共進,為實現兩岸經濟社會共同發展貢獻力量!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鄧鴻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