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薇
25歲以下
“技術型創業者”,依靠才智或新想法進入創業領域
35歲以上
“資源型創業者”,依靠一定的資本和人際資源創業
據最新統計,中國IT 產業創新指數從2011年的53.38提高到2014年的62.2,中國整體創新環境日益優化。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協會日前發布 《上海市2002年—2014年IT新銳個人發展研究報告》,課題組對十余年來上海200多位IT 新銳候選人及企業狀況進行調研分析,從中折射出上海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軌跡與動力。
IT新銳四成是創業者
IT新銳評選自2002年起,每年評選一屆,主要表彰在信息化建設中取得突出業績、作出重要貢獻的優秀青年。歷屆IT新銳當選者中,創業者佔25.2%。
從上海IT新銳歷年創業者創業年齡分布來看,總體在25歲到35歲之間,平均創業年齡為29.6歲,30歲左右正是黃金創業年齡。據調研,25歲以下創業者基本是“技術型創業者”,多數是大學剛剛畢業甚至尚未畢業的學生,依靠聰明才智和某項新技術或新想法而進入創業領域。35歲以上的創業者基本是“資源型創業者”,大多擁有一定的資本和人際資源,依靠一些資源進入某個領域進行創業。
據調查,IT新銳中有技術背景的創業者約佔44%,很多人本身是技術研發精英。如今的IT行業創業,有的創業者依靠先進技術,而越來越多的創業者依靠的是顛覆傳統行業的方案。科技類公司由于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高額的資金投入等原因,它們大多選擇上海這樣集聚人才和資金的城市作為誕生地,這使得上海雲集了大量有技術背景的創業公司,一大批技術研發類人才成為創業大軍的重要預備隊。
“從0到1”推一把
一個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起步階段往往離不開“扶上馬,送一程”。據調查,對企業創業者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從0到1”的突破支持。企業的第一個用戶,往往關乎著產品甚至企業成敗。上海IT新銳創辦的企業,幫助它們“從0到1”取得突破飛躍的,很多是政府部門的推動。
第七屆“IT新銳”獲得者袁輝開創的小i機器人已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機器人技術提供和平臺運營商,全球直接和間接服務用戶超過2億。當年,小i 耗完上千萬美元的投資,仍未找到穩定的盈利模式。就在企業生死存亡之際,“小i”找到了它的第一個客戶——上海市科委,科委請小i團隊設計了一個7天24小時接待市民咨詢的“海德”機器人,讓小i 團隊有了第一件真正的產品,從此打開客戶市場。
IT人才結構需完善
不少企業人士提出,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上海信息技術產業須解決一些制約發展的問題。
首先是人才資源相對不足的問題。不少IT企業同樣的職位需求發布後,上海得到的應聘簡歷可能只有北京或深圳的三分之一。企業人士建議,要改變“經歷”不如“學歷”的現象,對于一線技工、技師、市場營銷等實用型人才,在職稱評定上可出臺統一標準,對緊缺、急需、高技能等落戶條件作出明確界定,以及適當調整放寬專業與工種相一致的準入條件,推動跨行業、跨工種、跨專業就業的人才落戶。
在“互聯網的上半場”,上海雖集聚了一批較強競爭力企業,但缺乏行業龍頭標桿型企業。目前,“互聯網的下半場”時代已來臨,實現“彎道超車”的動力源即推廣“互聯網+其他”模式。企業界人士建議,在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以及民生保障、城市治理、群眾服務等領域積極引入互聯網手段,引導大眾關注創新創業青年的生存和發展,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