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績
廣州兩會召開,同城媒體採集“民間提案”。李平日等兩名老專家的“提案”指廣州已治水25年,大規模治水17年,從未系統研究過污水狀況和對策。亞運前投入340多億元攻堅,雖成效卓著,但雨污分流中途停止,現在河涌水質離要求有很大差距,建議全面總結經驗和教訓,啟動水污染狀況和改善方法研究,為新一輪治水取得實效創造條件。
由於城市河涌縱橫、排水截污設施歷史欠賬和水污染源複雜等因素,治水決策須基於全面系統研究之上,其理不難理解。否則,難免會陷入“運動式”治水的怪圈,搞出“拍腦袋工程”“面子工程”而遭詬病。專家在亞運治水過程中多次提醒治水研究和認識尚不足,直言“過於樂觀”,發出“支涌截污不搞好,整個計劃就要落空”的諍言,結果一語成讖。亞運治水目標起初定為“全市水環境出現根本性好轉”而未能完全如願,被迫中途修正為“不黑不臭”,已是自打折扣。
沒有系統科學研究而致治水“瞎折騰”不乏具體例證。2000年開始整治的石井河,先後投入數十億而水質仍嚴重反彈,政府部門去年又稱擬用一年時間編制專門規劃,全面摸查流域污染源,再投入33多億整治。一條河整治14年後才來摸底細,反覆大把燒錢,尷尬不堪。同樣,過去12年經歷四輪整治的獵德涌,直到現在還要砸1.4億元“回爐”。治水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投入成“無底洞”的窠臼,怎免公眾詬病?
眼下,投入140個億的新一輪大規模治水正在鋪開,同時計劃投入250億元的深隧系統已開始在東濠涌實施試驗段工程,大有成敗在此一舉之勢,而事實上仍難達成共識。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深隧和石井河淺層渠箱排水系統,是否真能起到“藥到病除”的神效仍存疑。新一輪治水當正視現實,以往為鑒,補上深入系統研究、確保決策科學的必修課。
總結反思治水經驗教訓,還繞不開工程投入、管理留下的諸多疑竇。諸如上一輪治水145.5億元“雨污分流項目資金”被指“縮水”為44億多元,其餘100多億資金被疑“挪用”于河涌景觀工程,致雨污分流工程計劃實際僅完工三成,至今仍是不解之謎。又如日前公佈的廣州污水治理領域系列案涉及7件7人大案要案,坐實了公眾此前對於治水可能存在腐敗的猜疑。治水工程腐敗案是否僅這幾件幾人,涉案金額是否僅數百萬元,牽涉的工程是否僅南湖截污治理和獵德涌整治項目,這些都有待徹查,給公眾一個交待。
毫無疑問,只有對治水經驗教訓深刻反思,治水方略從零散性研究向系統性研究轉變,以水系為單位對水資源環境污染狀況和改善方法逐一分析並逐個擊破,真正摒棄“運動式”治水的衝動,才能為科學治水提供決策依據。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