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長三角及珠三角  > 正文

珠三角最低能見度僅300米 霧霾倒逼治理政策有望密集出爐

2013-11-22 13:43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本週二環保部發佈的空氣品質月報顯示,10月我國空氣品質迎來下半年以來最嚴峻的考驗。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空氣品質均比上月下降,珠三角空氣達標率僅22.2%,較上月下降了43.8個百分點,不但被京津冀、長三角超越,而且低於全國平均水準。(詳見本週三本報報道)。

  省環保部門專家分析,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空氣污染形勢的日益緊迫,使得從國家層面到地方,一批治氣相關的環保政策或將在年底開始密集出爐。記者了解到,廣東省貫徹大氣“國十條”的行動計劃以及有關油品升級、大氣污染應急等方案,也將在今年底明年初出臺。

  珠三角最低能見度僅300米

  隨著冷空氣減弱,我省本週霧霾再現,截至昨日珠三角已經連續三日出現PM2.5大範圍超標。據省氣象部門監測,昨日上午粵北、珠三角和粵西的部分市縣出現了輕霧或輕度霾。前日,霧霾範圍更大,肇慶封開錄得全省最低能見度僅300米。廣州一連三天出現了灰霾現象。

  省環保部門監測顯示,截至昨日下午,珠三角62個空氣站點中有43個出現PM2.5超標,分佈于除珠海外的珠三角8個城市,超標站點佔七成,其中肇慶、江門的10個站點達中度污染級別。前日,位於佛山的4個站點更曾出現重度污染級別, PM2.5最近24小時濃度達150微克/立方米以上,是國標的2倍多。

  事實上,與夏季珠三角空氣污染主要為臭氧不同,入秋之後PM2.5污染也出現了升高的現象。10月底,佛山高明區就發生了PM2.5重度污染,佛山啟動空氣重污染預警,這是省內第一個啟動空氣重污染應急的城市。

  省氣象臺預計,今明兩日我省部分市縣霧霾持續,本週日隨著中等冷空氣南下影響我省,並伴有一次較明顯降水過程,平均氣溫下降4℃-5℃,才可望驅散霧霾。下週一開始廣東又恢復平穩的天氣。

  PM2.5污染危害本月起超過臭氧

  省環保部門專家分析,從歷年數據上看,10月份都是珠三角空氣污染相對嚴重的時段,其中超標最嚴重的是臭氧,但由於氣象擴散條件不佳,PM2.5也大幅上升。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前日發佈的報告顯示,今年10月珠三角地區超標天數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最多,佔超標天數的83.9%;其次是PM2.5,佔16.1%。“其實10月很多時候是臭氧和PM2.5同時超標,但臭氧超標程度比PM2.5更厲害,所以列為首要污染物”。

  他表示,臭氧污染嚴重情況到11月會有所好轉,“11月的日照時間減少,氣象擴散條件也會相應轉好。”但他也指出,11月開始,因為強冷空氣仍較少,PM2.5污染將成珠三角空氣品質的又一大挑戰。

  未來PM2.5可能“後來居上”的情況,在10月份已見端倪,當月珠三角PM2.5、PM10濃度分別上升89.5%、73.8%,臭氧日最大8小時值平均超標率上升39.4個百分點。“而從歷年的情況看,珠三角乃至廣東空氣品質較差的時段還會持續到2、3月份,直到4月汛期降臨,才可望好轉。”

  廣東在醞釀出臺相關環保政策

  嚴峻的空氣污染形勢,也將催生一系列治氣政策。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近日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年會上明確,全力落實國務院《大氣十條》,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藍天白雲。他同時透露,正抓緊研究起草《大氣污染防治法》,重點解決“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等突出問題。力爭在2013年底前發佈實施。

  珠三角作為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區域,其所屬的廣東省在歲末也密集醞釀著相關環保政策出臺。在油品升級上,下月1日起,粵Ⅳ汽油供應範圍從目前的珠三角6市擴至全省。而第五階段的粵V標準也即將出臺。省環保廳透露,目前,粵Ⅴ車用汽油標準已經通過了專家論證,標準(報批稿)已在省質監局進行了公告,公開徵詢意見已經到期,下一步將上報省政府批准實施,並擬在珠三角6市先行推廣。

  環保部門專家透露,雖然廣東遲于北京、上海等地推廣第五階段汽油,但粵V標准將部分嚴於京V、滬V標準。

  廣東貫徹《大氣十條》的地方落地措施“粵20條”已上報省政府,該方案包括燃煤總量削減目標、機動車尾氣治理、油品升級等20條具體的治理措施。《珠三角大氣重污染應急預案》也將在省政府批復後,擬在年底或明年初印發實施。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