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2日電 美國《世界日報》19日刊載社論《上海自貿區有利創新兩岸經濟合作》,文章指出,上海自貿區的一小步,可以成為大陸經濟發展的一大步。對臺灣來説,應重新定位“自由經濟示範區”為“兩岸經濟合作示範區”,並通過政策協調和上海自貿區進行功能性的合作,則必能創新雙方合作模式,為兩岸和平發展帶來新願景。
文章摘編如下:
今年8月初,中國大陸批准設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並訂於9月29日正式掛牌運作,未來將在上海四個既有保稅區、28平方公里範圍內進行自貿區試驗。這是大陸推動自由貿易、和世界接軌的新試點,也是北京深化改革開放政策的關鍵作為,對未來大陸經濟發展及兩岸經貿關係皆有深遠影響。
近年雙邊及區域自由貿易協議蔚為全球趨勢,包括TPP(跨太平洋戰略夥伴協議)、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TTIP(跨大西洋貿易暨投資夥伴協議)等快速進展,幾已涵蓋全球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也充分顯示自由貿易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李克強今年3月上任後,面對大陸錯綜複雜的經濟情勢,深知市場化改革及推動自由貿易是激發大陸經濟成長新動能的核心所在,從上海市爭取設置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提案切入,希望藉由試點取得局部成果,再予全面推廣。所以,對北京而言,上海自貿區無疑承擔新階段大陸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重責大任。
中國大陸商務部及上海市相關官員指出,上海自貿區試驗重點是在制度創新,透過更徹底的開放,實現貿易及投資自由化、金融創新及政府職能改革。
從上海自貿區的規劃及設計來看,其目標在促進區內貿易、航運、物流、金融等服務業發展,試圖形成一套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在全大陸可複製的升級版經濟發展藍圖。
北京以推動市場化改革及自由貿易作為下一階段成長新動能,是擺脫經濟風險、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正確道路,也是從“經濟大國”晉身“經濟強國”的不二法門。所以,上海自貿區的一小步,可以成為大陸經濟發展的一大步,關鍵就在北京當局的決心和行動力。
反觀臺灣,馬英九當局亦正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希望為經濟成長注入新動能,但臺灣經濟規模小,自由化程度相對較高,作為示範區第一階段施行的“自由貿易港區”,已具備上海自貿區的“境內關外”功能,規劃單位以“前店後廠”、“虛擬特區”等進行自由經濟試驗,導致示範區定位模糊,失去試點意義,且示範區較具吸引力的措施仍是租稅獎勵,非著眼制度創新,因而看不出對提升臺灣經濟競爭力有重大影響。
自由貿易既是兩岸經濟的共同出路,雙方就應彼此合作,互利共榮。臺灣應重新定位“自由經濟示範區”為“兩岸經濟合作示範區”,並通過政策協調和上海自貿區進行功能性的合作,則必能創新雙方合作模式,為兩岸和平發展帶來新願景。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