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長三角及珠三角  > 正文

重大項目逐漸發力 東莞中小企業升級艱難

2013-07-22 09:50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30多年來,東莞培養了一些知名企業,2010年11月17日在中小板上市的搜于特已成為“中國休閒服飾十大品牌”。資料圖片

  評論

  大項目在精不在多

  改革開放的歷史河流,拐過30多道彎,來到了今天。

  30多年時間裏,深圳錘鍊了華為、中興通訊等“巨無霸”,佛山成就了美的等大企業,而惠州作為後起之秀,憑藉土地資源優勢吸引了比亞迪、中海油等一個又一個的大項目……這都讓東莞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30多年時間裏,東莞以敢為天下先的態度,依靠“三來一補”企業,迅速從農業縣崛起為“製造業名城”,成就了“一塞車全球缺貨”的傳説。同時,也培育了福地彩管、嘉美風扇等盛極一時的大項目。

  然而,由於缺乏戰略眼光等原因,本土大項目的“傳奇”紛紛落幕;全球金融風暴來襲,猶如秋風掃落葉,中小微企業紛紛倒閉……“東莞製造”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東莞開始不滿“滿天星斗,缺少月亮”的産業現狀,發力大項目,助推城市産業結構轉型升級。

  對東莞來説,受到工業用地、城市綜合競爭力、人才結構的影響,東莞與深圳、廣州、佛山和惠州等城市相比,爭取“三重”項目的吸引力稍遜一籌。同時,在認識不充分的情況下,引進重大項目成果,與期待值相差甚遠。

  例如,一些企業利用政府急於求成的心態,打著建設工業園、科技園的幌子,實質是瞄準了不可再生資源——“土地”,先圈地再建設一大批工業園,甚至轟轟烈烈建設房地産項目。這樣的“大項目”,激活的只是房地産泡沫經濟——看起來很美,但對於東莞産業、城市的轉型升級並無裨益。

  筆者認為,東莞的“三重”項目,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在引進“三重”項目的同時,東莞應處理好“大項目”與“中小微”企業的關係,要把中小微企業當做大項目發展的“基石”,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也只有重視本土企業的發展壯大,才能擁有更多總部經濟,而非簡簡單單地給政策、給資金的引進,避免出現“大項目引不進來,中小微企業活不下去”的尷尬局面。

  不久前,東莞重大辦公佈一組統計數據,今年1至6月重大建設項目進度,全市共有133個重大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約134.1億元,佔上半年計劃113.3%,佔年度投資計劃260.2億元的51.6%。

  這意味著,一向以擁有15.5萬家中小微企業而領跑全國的東莞,不遺餘力地開工大項目,力圖破除低速經濟增長、“滿天星斗,缺少月亮”的産業結構魔咒,以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高水準崛起。

  事實上,在改革開放30年的經濟版圖上,東莞一直在追夢“大項目”。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東莞曾引進了當時廣東最大型的彩色顯像管廠福地彩管,生産了第一隻25英寸平面直角彩色顯像管,改變了只有中小微企業、沒有大項目的尷尬狀況。

  滄海桑田,時代巨變。遺憾的是,當年的福地彩管、嘉美風扇等一批引領時代的本土大項目,由於缺乏技術敏感、人才儲備,在新一輪的技術革新浪潮中,早已湮滅在歷史的塵埃裏。

  此時此刻,當東莞的大項目紛紛開工之時,曾經創造“東莞奇跡”的龐大中小微企業群卻陷入了徬徨,他們是否正在被邊緣化?更值得思考的,東莞開工什麼樣的大項目,才能成為轉型升級的突破口、“牛鼻子”和“加速器”?

  1

  大項目何在:靠中小微企業躋身“5000億俱樂部”

  深圳華為的年銷售收入可以佔東莞GDP的2/5,佛山美的、深圳中興等企業的年銷售收入可以各佔東莞GDP的1/5。

  今年年初,東莞公佈2012年GDP為5010億元,成功省內第二個躋身“5000億元俱樂部”的地級市,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22名。

  但這份不俗的成績單卻只是一個“美麗的尷尬”。

  在城市主政者的眼中,東莞成功邁入“5000億元俱樂部”,主要是依靠15.5萬家中小微企業的合力,卻鮮有一枝獨秀的大企業——“滿天星斗,缺乏明月”的産業結構,讓人感到憂心。

  橫向比較廣州、深圳和佛山等珠三角城市的大企業,曾被稱為“廣東四小虎”之一的東莞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其中,深圳華為的年銷售收入約2000億元,中興通訊年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而佛山美的銷售收入突破了1000億元……也就是説,深圳華為一家企業的年銷售收入,可以佔東莞GDP的2/5,佛山美的、深圳中興等企業的年銷售收入,可以各佔東莞GDP的1/5。

  更令城市主政者感到憂心的是,佛山年産值1000億元的一汽大眾項目,惠州的比亞迪汽車、中海油惠州煉油項目,廣州增城北汽、廣本整車生産項目等周邊城市的新大項目持續開工……

  這些城市或將一騎絕塵而去。

  早在去年2月,市委書記徐建華、市長袁寶成率領的高規格黨政代表團赴佛山、惠州和廣州學習考察。在行程表上,該三地的重大項目、重大發展平臺和重大科技專項等方面先進經驗和做法,是東莞學習的重點。

  東莞黨政代表團走訪了佛山的美的、南莊,惠州大亞灣開發區比亞迪工業園、中海油惠州煉油分公司、惠州港馬鞭洲碼頭,廣州開發區、南沙開發區、花都汽車城等大項目。

  這次出訪,給東莞黨政代表最直觀的衝擊是:大項目對一座城市的發展意義重大。然而,東莞是一座沒有“月光”的城市——有“滿天星斗”的中小微企業,卻“缺少月亮”,沒有一個年銷售收入比肩華為、中興通訊和美的等的大企業。

  隨後,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在不同場合反覆強調“三重”工作的重要性,要把重大項目作為推進産業高級化的重要著力點,把重大發展平臺作為推進産業高級化的主要載體,把重大科技專項作為推進産業高級化的主攻方向。

  一組統計數字顯示,2008至2011年,東莞超千萬美元項目330宗,比廣州少355宗、比深圳少269宗;超千萬美元項目平均投資規模3017萬美元,深圳、佛山、廣州、惠州分別是東莞的2.2倍、1.8倍、1.7倍、1.4倍。

  徐建華説,東莞經濟總量在全省地級以上城市中排第四,地級市中僅次於佛山。但在重點項目、重大平臺、重大科技專項等“三重”項目中東莞不多,排名和東莞的經濟地位不相稱。因此,市一級將集中打造百億元項目,鎮一級要關注30億元、50億元級別的項目,東莞既要有滿天星,又要有大小月亮。

  2

  邊緣化:中小企日子不好過

  “三重”建設啟動之後,東莞的土地、行政等資源,開始向大項目傾斜,中小微企業似乎正在經濟版圖裏逐漸被邊緣化。

  東莞缺少“大月亮”的歷史原因,還要追溯到改革開放之初。

  時間回到了1978年9月15日,“粵字001號”的太平手袋廠——中國首家“三來一補”企業誕生在虎門解放路7號。時隔鴉片戰爭130多年後,東莞再次勇立歷史潮頭,翻開了改革開放的新一頁。

  此後,“三來一補”遍地開花,東莞各個村鎮利用毗鄰港澳、深圳的優勢,承接産業轉移的浪潮,承接“三來一補”業務,帶動這種模式向珠三角甚至全國推廣,成為中國經濟崛起的一股重要力量。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文章《珠江模式的再認識》中提到,被稱為“借船出海”方式的“三來一補”,讓東莞在開始的9年裏累計收入工繳費達4.5億美元,鄉鎮集體從中取得6.7億元收入,成為這段時期東莞工農業發展的資金。

  可以,“滿天星斗”的中小微企業合力創造了“東莞奇跡”。但這同時卻也成為東莞經濟發展的軟肋:外界來東莞參觀的時候,笑稱東莞的産業結構是“滿天星斗,沒有一輪明月”。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東莞的GDP增長率保持在15%左右,領跑全省,且遠高於全國的平均速度,“東莞製造”一時風頭無二。

  時間來到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來襲,“東莞模式”受到了挑戰。

  以外向型經濟導向的東莞中小微企業處在風口浪尖,一時出現了倒閉潮,而東莞連續4年GDP增長率低於省均水準,在去年東莞則低至6.1%。同時,隨著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中小微企業的星光逐漸暗淡了,艱難度日。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3月末,東莞共有中小微企業15.5萬戶,佔全市企業數(不含個體工商戶、村組經濟)的99.8%。

  然而,如此龐大數量的中小微企業,今年1至3月規模以上工業中小微企業增加值為253.91億元;第二季度實現利稅總額38億元,僅佔全市利稅總額的47.2%。

  大朗鎮一位小企業主肖先生説,現在中小企業的日子不好過。不久前,他準備籌集100萬元,更新工廠的設備,以提高生産率,便向銀行申請貸款。銀行要求説,除了房産抵押之外,貸款還需要提交計劃生育證明、3年的銷售合同、3年的送貨單等資料,而且銷售合同、送貨單上需要雙方蓋章,確保資料的真實性。

  肖先生十分困惑地説:貸款本應該是很簡單的事,為何還要提交計劃生育證明、銷售合同和送貨單呢?特別是時隔多年的銷售合同和送貨單,已經很難找到了。無奈之下,他找親戚朋友,湊了100萬元,開工了一批機器設備。

  他説,在“三重”建設啟動之後,東莞的土地、行政等資源,開始向大項目傾斜,而在艱難度日的時刻,中小微企業感受不到政府“雪中送炭”。可以説,組成東莞經濟主體的中小微企業內外交困,似乎正在經濟版圖裏逐漸被邊緣化。

  3

  “大項目夢想”:一汽大眾項目與東莞擦肩而過

  一汽大眾項目最終被佛山拿下,主觀上是東莞搶大項目的意識不夠;從客觀上看,當時一汽大眾需要較大的連片土地,當時的東莞確實拿不出來。

  對於東莞來説,“大項目夢想”並不陌生。

  上世紀80年代末,東莞經過第一波迅猛發展,逐漸實現從農業市向工業市轉變。那時的東莞也像現在一樣,認知到大項目對經濟巨大的拉動作用,也遺憾“滿天星斗,缺少月亮”的産業結構。

  時任東莞市長鄭錦滔曾回憶,早在1984年,東莞抓住國內彩色顯像管的機遇,決心開工彩色顯像管項目。

  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廣東最大型的彩色顯像管廠落地東莞福地,被稱為“福地彩管”。這家企業誕生了我國首次引進生産的第一隻25英寸平面直角彩色顯像管,締造了中國股市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資産重組案。

  可以説,福地彩管是東莞工業經濟的一個標誌性重點項目。這個大項目曾為東莞帶來優秀的人才、先進的技術和活躍的資本,讓當時的東莞大開眼界,也讓東莞對外的印象大有提升。

  遺憾的是,2003年,因戰略失誤、技術革新等原因,這一個讓東莞驕傲了十多年的福地彩管業務轉讓給國外公司。

  與福地彩管差不多同期,由於缺乏對技術更新的敏銳度、安於現狀等原因,嘉美風扇、愛迪、淩高和通達等東莞本土大項目也紛紛落幕。例如,20年前,獨佔鰲頭的東莞本土企業嘉美風扇,吸引了美的、TCL前來“取經”,而今再無嘉美的傳説。

  直到幾年前,一直有整車夢的東莞,與佛山爭搶産值將達到1000億元的一汽大眾項目時落敗。這事“驚醒”了東莞,為何這樣的大項目與東莞擦肩而過呢?

  市外經貿局局長黃冠球分析説,一汽大眾項目最終被佛山拿下,主觀上是東莞搶大項目的意識不夠;從客觀上看,當時一汽大眾需要較大的連片土地,當時的東莞確實拿不出來,且在汽車産業立項等硬體方面,佛山有成型的優勢。

  隨著本土大項目的落幕、外來大項目的引資失敗,東莞的“大項目夢”再次萌芽。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新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東莞重大建設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累計完成投資約134.1億元,佔上半年計劃113.3%,佔年度投資計劃260.2億元的51.6%,同比增長6.5%。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粵海項目。粵海項目計劃投資600億元,佔地面積約17平方公里,分3期共10年開發建設,主要集聚汽車零部件、工程裝備、數控裝備等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的生産研發。這在東莞招商歷史上絕無僅有,在全國也不多見。

  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

  在不遺餘力推進大項目的同時,東莞需要思考:在中小微企業生存受到挑戰時,大項目的引進,將起到什麼作用?同時,東莞引進什麼樣的大項目,才能起到作用呢?

  4

  由小到大:能否培育出本地大企業?

  優質大項目可遇不可求,在引進重大項目的同時,東莞要重視中小微企業,把本土企業培養起來。

  事實上,大項目與中小微企業之間並不矛盾,但有一道界線需要厘清。

  福地彩管的變遷史,時刻提醒處於廣州、深圳和佛山等城市包圍的東莞,應該引進絕對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引進絕對優勢的大項目,成為産業金字塔尖的“明珠”,而15.5萬家中小微企業,應該是大項目的配套企業,也是實現轉型升級的堅實基礎。

  一組數據能略窺東莞的困境:截至4月下旬,東莞共有可利用土地632幅,可利用土地共76902.3畝。其中,工業類用地(包括工業、工業用地、一類工業用地、普通倉庫用地、物流)有276幅,共42436.6畝,佔可利用土地的56%。

  也就是説,東莞每一幅工業類用地的面積僅有153.75畝,而對於動輒上千畝的企業來説,東莞現存的工業用地不夠“解渴”。

  中山大學教授林江分析説,東莞推動“三重”建設,目標是克服産業結構的不足,但是也存在一道“陷阱”。“三重”建設能拉動固定資産投資,推動快速拉動經濟增長——這只能逞強一時,無法持續長久。

  他説,東莞現在需要有“置之死地而後生”,忍住暫時的低增長,切忌“三重”建設用光了土地,缺乏後勁。東莞當務之急是要學會“兩條腿”走路,不要一味地引進大項目,切忌為了GDP盲目開工工程,而引進的大項目一定要是優質的項目,還要繼續盤活中小微企業,避免出現“大項目引不進來,中小微企業活不下去”的尷尬局面。

  東莞市委黨校經濟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李秋陽説,優質大項目可遇不可求,東莞一年能引進一兩個優質大項目,已經很成功了。在引進重大項目的同時,東莞要重視中小微企業,把本土企業培養起來。深圳的華為、佛山的美的,也都是本土企業。

  30多年來,東莞也培養了一些知名企業,例如以純、搜于特等企業。特別是搜于特,2005年12月註冊資本僅有200萬元,2010年11月17日搜于特在中小板上市,成為“中國休閒服飾十大品牌”。

  林江建議,東莞可以向江蘇學習,考慮與銀行合作,向戰略型新興産業的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而等中小微企業發展成熟了,可把貸款償還給銀行和政府。在未來的某天,這些企業或成長成參天大樹。

  策劃 南小渭 段思午

  采寫 南方日報記者 吳少敏 實習生 劉若筠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