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投資指南  > 正文

理財産品直投實體項目將獲准 進入股市屬誤讀

2014-12-05 09:09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解套影子類“非標”資産風險 理財監管將有新規

理財産品直投實體項目將獲准 進入股市屬誤讀

  資料圖片

  日前,《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本週銀監會對24家商業銀行下發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明確了銀行理財業務定位,鼓勵直接投資,對接企業融資需求,提出“鼓勵銀行設立不存在期限錯配的項目融資類産品,允許符合條件的銀行設立銀行理財管理計劃及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允許以理財産品的名義獨立開立資金賬戶和證券賬戶等相關賬戶,鼓勵理財産品開展直接投資。”

  有專家稱,有人據此《辦法》認為理財産品可直接進入股市,屬誤讀。

  “銀監會針對銀行理財業務的新規力度很大。在打破‘剛性兌付’、去‘通道’方面狠下功夫,措施也比較具體,化解風險主要則針對理財投資的非標準化債權資産有很明確的措施,除了‘非標’資産回表外,打開直接投資渠道實際上也是引導非標債權資産實現標準化,同時對接實體經濟需要融資的項目。對於銀行而言,理財業務將向資産管理方向進一步發展。”一位國有大行資産管理部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去年,銀監會就要求銀行對理財産品進行獨立建賬、核算,除了化解風險外,也是為了打通銀行理財直接投資對接實體項目時實現獨立的資金管理。

  根據《辦法》,銀監會明確了“理財資金投資運用應以直接投資形式為主,杜絕層層嵌套,以‘去杠桿、去通道、去鏈條’為目標,鼓勵銀行設立不存在期限錯配的項目融資類産品,允許符合條件的銀行設立銀行理財管理計劃及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實現理財資金與企業真實融資項目的直接對接,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更好地直接服務於實體經濟。”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在過去幾年內,相對緊縮的貨幣政策下,銀行信貸規模受限,影子銀行融資渠道趁勢擴張,銀行通過傳統的銀信、銀證等通道業務,借理財投資“非標”債權(包括但不限于信貸資産、信託貸款、委託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賬款、各類受(收)益權、帶回購條款的股權性融資等)輸血房地産業、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在內的多個限制類行業,更重要的是,銀行借同業業務將“非標”資産通過賣出回購的方式轉移到表外,騰挪信貸額度,而這部分資産風險逐步累積,形成了監管套利的銀行“影子”資産,而這部分資産亟須“解套”。

  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估算,以目前存量“非標”資産共計2.8萬億元為基礎,其中5%可以通過理財直接投資工具和理財管理計劃實現“非標”轉為標準化資産的任務,那麼,需要回表的大概有300億元左右,因此,不會對銀行資産負債表和資本充足率造成重大影響。

  《辦法》具體提出,“為了實現理財資金與實體經濟的直接對接,參照券商資管、基金及保險資管的部門監管規章,明確了理財産品的獨立性與破産隔離的法律效果,允許以理財産品的名義獨立開立資金賬戶和證券賬戶等相關賬戶,鼓勵理財産品開展直接投資。”

  “銀行資管計劃和債權直接融資工具推出,在負債端,讓銀行按照開放式基金的方式發行資管計劃;在資産端,則讓銀行作為承銷方,將理財資金投向的基礎資産證券化,即將所謂的‘非標’資産轉化為標準化的直融工具。”上述國有大行資産管理部人士説。

  實際上,針對發揮理財直接投資功能,早在2013年9月,銀監會就批准了包括工行、建行、交行、平安、民生、光大、中信、浦發、招商、興業,以及渤海銀行在內的11家銀行試點債權直接融資工具和獨立發行資産管理業務。對此,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資金市場部人士坦言,“直接投資試點業務其實一直沒做起來,關鍵是交易市場一直不活躍。銀監會試點方案的思路和初衷是好的,但搭建了交易平臺後如果參與的機構不多、交易不活躍就很難形成交易價格。因此,實現理財直接投資還需要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外部體系。”

  另外,“由於分行都是臺賬計算,如果沒有一套完備的核算系統,對於理財産品的存量、購買交易量都很難統計,不過,銀監會正在推行一套全國銀行業理財資訊登記系統,對各商業銀行報送數據內容、數據格式、數據品質提出了具體要求,同時,部署商業銀行各自同步開發系統功能,去年6月開始上線,到現在已經開始了第三期的投産準備工作。”該人士進一步對《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

  按照《辦法》的規定,理財資金不得投資于境內二級市場公開交易的股票或相關的證券投資基金;不得投資于未上市企業股權和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或交易的股份。但是對於有投資經驗、風險承受能力強的高凈值、私人銀行客戶及機構客戶的産品,則不受限。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曾明確表示,要規範理財業務,嚴格風險管控,防止理財資金“脫實向虛”。“要引導銀行業將理財業務規範為債權類直接融資業務,充分利用技術、網點和人員優勢,探索理財業務服務實體經濟的新産品、新模式。”

  “未來銀行理財向資産管理方向轉型是大勢所趨,按照銀監會的思路,未來銀行理財産品很可能會接近券商、基金這類的標準化産品,而投資標的會更透明,對接實體經濟也是強調先有項目後有資金,但是這一切都需要更加完善的交易體系形成才能順利發揮支援實體經濟的作用。”銀行業內分析人士指出。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