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投資理財一直是熱門話題。大部分投資者都是經朋友推薦、銀行客戶經理介紹的方式了解、投資銀行理財產品。這無疑會出現部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投資者無法或者很難找到特別滿意、合適的理財產品;同時,銀行理財產品5萬元起也確實是個不大不小的投資“門檻”。
在互聯網金融大行其道的當下,近日有機構推出“一元團購”銀行理財產品,以“低門檻”、“傻瓜式理財”的新玩法爭食理財市場這塊大蛋糕。
某個為投資者提供銀行理財產品搜索以及購買渠道的互聯網平臺,可讓用戶按照銀行、收益率、起售金額、期限等標簽進行篩選與對比,實現跨行、跨地區、零門檻購買理財產品。據其工作人員介紹,該業務是接受用戶的委托,以“多對一”團購的模式代購銀行理財產品,即投資者最低可1元參與,待籌夠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起點金額之後再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產品到期後,該網站支持無限額當日提現,普通用戶需支付每筆5元的手續費。除此之外,其產品的高收益同樣奪人眼球,該平臺每日會推出一款收益率為7%的限時“秒殺”產品,收益里面除了銀行的預期收益之外,還包括該平臺提供的“輔助收益”。
盡管這個互聯網平臺的確降低了用戶的投資理財門檻,破除了地域限制,增強了理財產品的可選擇性,為用戶實現了智能理財的需求,不過其種種賣點卻涉嫌打法律的“擦邊球”。
首先,根據銀監會《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風險評級為一級和二級的理財產品,單一客戶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于5萬元。
其次,客戶首次購買理財產品前需在本行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商業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銷售也不能進行任何委托和外包。上述互聯網平臺團購的銷售模式不符合首次面簽的規定,以網站法人代表名義去做風險測評、面簽等不能作為真實投資者的風險等級。
再次,投資者通過該平臺組團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實際上與銀行簽署購買理財產品協議的是這個互聯網平臺,銀行並沒有與投資者直接建立和形成理財產品買賣合同關係,而客戶與該平臺簽訂的實際也是一種非正式協議,因此投資者面臨著很大風險,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投資資金的監管問題,投資者將資金劃至該平臺賬戶後無法跟蹤、確認資金的去向;此外,該平臺是否遵從客戶的委托,投到相應的理財產品中也無從保證。
互聯網金融創新不斷涌現,但其“踩線”監管邊界的情況也越來越突出。作為投資者,需對互聯網金融產品有清晰了解,在看到其帶來“福利”的同時,更應考慮背後可能存在的隱形風險,切忌盲目作出投資選擇。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