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通訊  > 正文

虛擬運營商揭開神秘面紗 手機流量月底不清零

2014-04-05 11:03 來源:杭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流量不再清零

  記者 郭培

  “自己購買的上網流量,為什麼使用不完月底就要被清零?”前段時間,這個話題在網上討論得沸沸颺颺,一度登上微博熱門話題榜。而隨著近日各大虛擬運營商品牌和策略的發佈,這個“瓶頸”或將被打破,消費者們將有可能享受更多物美價廉的通信服務。

  手機流量月底不清零 存話費有利息

  日前,京東集團發佈旗下虛擬通訊運營品牌“京東通信”,將於近期推出專屬通訊産品及新的170號碼段供用戶選擇,預計在今年5月向用戶提供通信服務。

  京東通信同時宣佈,將靈活處理用戶每月剩餘流量,用戶不但可以自己享用,還可以將其分享給自己的親朋好友。而且用戶預存的話費將有利息,未來還將根據用戶信用實現零元購機,爭取實現免費通話。京東通信還將在大數據挖掘、後向運營的基礎上,推出全新的融合金融服務的産品。此外,京東通信還將打造24小時不打烊、到府服務的營業服務體系,用戶的業務開通、發票列印等相關需求都可以線上申請辦理。

  號段、資費、品牌陸續出臺 虛擬運營商揭開神秘面紗

  所謂虛擬業務其實就是虛擬運營商從傳統運營商“批發”購買一定規模的通信資源,然後組合成各種套餐以適應不同人群的需求。去年年底,工業和資訊化部開始頒發虛擬運營商牌照,阿里巴巴、蘇寧、國美、話機世界等19家企業獲得了牌照。

  3月21日,中國聯通聯合蘇寧、京東、巴士線上、蘇州蝸牛、中期、愛施德等企業順利完成了撥測,隨後相關企業也正式公開首批上市的虛擬運營業務的號段為170,據了解,該號段目前都已經進行了清晰的劃分,其中“1700”為中國電信的轉售號碼標誌,“1705”為中國移動,“1709”為中國聯通。與此同時,各大虛擬運營商們的資費、品牌也陸續出臺,虛擬運營商們終於掀開了神秘面紗。

  記者從蘇寧方面了解到,上個月,蘇寧正式對外宣佈其移動轉售業務成立獨立品牌“蘇寧互聯”。蘇寧互聯相關負責人稱:“對蘇寧而言,虛擬運營商最大的價值在於打開一個出口。蘇寧最大的想法是跟顧客的聯繫會進一步加強,蘇寧旗下的PPTV、易購、紅孩子、滿座網等APP也有新的推廣渠道。”

  另一家虛擬運營商國美也宣佈,已成功撥通自身移動轉售業務170打頭的手機號碼,通話近一分鐘,國美虛擬運營商業務放號工作也被提上日程,最早下個月可向用戶提供通信服務。

  此外,虛擬運營商之一的阿里巴巴也通過其新浪官方微博公佈了其通信號碼段為170,併發布了其170號碼的通話測試截圖,表示旗下雲OS手機25日當天已接通3000通電話,通話品質良好。

  開搶市場 流量優惠成主要賣點

  19家虛擬運營商們相繼“殺入”通信領域,會給消費者帶來哪些驚喜呢?“首先,虛擬運營商為了搶佔市場,在資費方面肯定或多或少有調整。並且,在服務上也會有所突破。”在傳統通信企業工作了10餘年的方先生告訴記者,虛擬運營商們最有可能打“流量牌”。

  去年,手機上網流量“按月計算、過期作廢”曾被指不合理,甚至鬧上了法庭。為了搶市場,虛擬運營商紛紛以流量作為主要賣點。除了京東通信,蘇州蝸牛近期推出了手遊平臺“免商店”,主打“免費流量”概念,用戶無需支付任何流量費用,即可下載免商店內所有的手機遊戲。

  另外,蘇寧互聯的套餐計劃也在網上曝光。在這些方案中,有最低8元(包含80分鐘通話時間、180MB流量、80條短信以及8小時免費WiFi)的基礎套餐,0元月租的自由組合套餐以及6元月租的自由組合套餐。

  看到虛擬運營商推出的優惠,不少網友表示有興趣嘗試新號段。“趕緊實施吧!迫不及待了,傳統運營商的這些霸王條款必須早點廢除!”網友“@ SOUDU搜度”説。

  不過傳統運營商真的會受到很大衝擊嗎?業內專家則對此持不同態度。中央財經大學民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壯就表示,在目前由三大運營商“壟斷”基礎建設的前提下,發展虛擬運營商,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市場競爭。但虛擬運營商最終仍要從三大運營商那裏“進貨”,三大運營商不可能給虛擬運營商太大的降價空間,讓自己流失客戶。因此,虛擬運營商儘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劇行業內的競爭,但由於沒有太大的定價權,其出現並不足以從根本上撼動基礎運營商的利益,也難以立即把高昂的通訊資費拉下馬。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