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02年8月),廣東粵科風險投資集團(簡稱粵科)與臺灣和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和通)合資設立冠通創業投資管理公司(簡稱冠通)。此事在業界引起的反響巨大,這種反應,卻在操作此項目的粵科方執行董事朱偉意料之中。
據悉,作為大陸第一家與臺資合資的專業創業投資管理公司,冠通採用國際通行的基金管理模式來運作創業資本,開展創投業務。冠通的註冊資本為300萬元人民幣,粵科與和通各出資一半。預計首期受託的創業投資基金規模不低於一億元人民幣。其中,由和通委託冠通管理不低於2億元新台幣(折合人民幣5000萬元左右)的一個基金,另外由冠通創投在大陸發起設立一個不低於5000萬元的創業投資公司。
朱偉昨天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稱,這種反響是正常的,因為粵科與和通的此次合作,不僅在運作模式上有多項突破,而且符合目前內地市場尤其是珠三角地區産業轉型的資本需求,粵科搶得先機,自然引起同行的關注。
贏利模式比資金重要
朱偉並不認同這種合作的作用主要是吸引島內資金西進的説法,他認為贏利模式比資金更重要。實際上大陸資金很充裕,這次設計的大陸方5000萬基金額度很可能會突破,因為閒置資金超億元的幾家廣東上市公司明確表示了委託意向。和通的資金主要並非來自島內,而是以新加坡資金為主。這些資金大多數可歸結為傳統産業類上市公司向高科技轉型的準備金,無論來自境內還是境外,性質基本相同。
資金來源看來不是問題,主要看經理們的水準了。朱偉介紹,由於我國《合夥企業法》尚在醞釀中,因此不能照搬成熟的美國風險投資界通行的有限合夥制,主要參照臺灣受託管理模式,這種做法的好處是能夠形成資本的放大效應,同時實現科學決策的專家理財。而經理人的效益通過對基金的管理績效來提成,加上一定比例的管理費用,其總量與美國有限合夥制的“期權”基本相當。
向臺灣業界學習
他認為,臺灣18年的風險投資經驗能給粵科提供學習機會,“所以總經理由他們推薦的人擔任”。他舉例,對經營者的評估方面,臺灣人的具體而微“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從行業背景到業績,乃至家庭構成和過往不良記錄等。這一點,對我們習慣了由組織部門推薦幹部的國有企業而言,簡直不可思議。
對項目的行業走勢,臺灣人絕對會做到放眼全球,而我們往往只看到大陸。這種眼界的差異有時甚至就是投資效益的差異,當然也是基金經理的績效差異。
另外,臺灣基金經理對項目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重視也讓朱偉嘆服。“他們吃過虧”,朱偉介紹説,“臺灣的高科技也是‘海歸派’發展起來的,但其中難免魚目混珠。有的風險投資投到沒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項目上,結果幾年賺的錢全賠進去”。所以,在對項目的智慧財産權的審查方面,他們同樣是全球搜索,稍一疏忽,有可能會釀成大的失誤。
(來源:粵港資訊日報)
責任編輯:齊曉靖
[責任編輯: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