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臺灣商情  > 正文

價廉物美+官方支援 臺灣夜市魅力無窮

2014-08-28 09:1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價廉物美+官方支援臺灣夜市魅力無窮

  華燈初上,臺灣的大大小小夜市紛紛開張了,各家攤主供應著臺灣地道的各式小吃,還有各式各樣物品,如衣服、書包、鞋子、工藝品、鐵器等,應有盡有。夜市已成為臺灣草根文化的一個標簽,遊客可以在那裏找到濃郁的地方特色文化,也可以品味地道的鄉土原味,感受臺灣社會的那份人情味。

  各具特色的臺灣夜市

  香氣四溢的“士林大香腸”、脆嫩可口的章魚小丸子、鬍鬚張滷肉飯、滋補身子的“藥膳排骨湯”……在臺灣,每個夜市充滿著濃濃的市井氣息,都有著自身的特色風情,成為各地豐富而多元的美食大集合地。

  臺北人的夜市記憶大多從寧夏街開始,位於寧夏街的寧夏夜市早在清朝時就形成了。它陪著臺北大稻埕一同成長,見證臺北歷史故事。許多攤商是從老圓環公園移出來至寧夏街營業,更有許多經營超過一甲子的老字號攤家。當市民提及寧夏夜市,便將其與蚵仔煎、雞肉飯、燒麻糬等畫上等號,尤其是蛋黃肉松芋餅與芋丸的創新以及鬍鬚張滷肉飯的故事。鼎盛時,寧夏夜市經營著1000多個攤位,攤販們是用擔子挑著,用小貨車推著來販售各類商品。“這裡簡直就是一部生動的流動歷史教科書。”有夜市研究學者説。

  也許是毗鄰臺北故宮的緣故,士林夜市已成為陸客造訪台北的必經之地。而夜市裏的臺灣美食讓人垂涎欲滴、流連忘返,吃撐得不行。

  位於臺中的逢甲夜市算得上名氣大的。因為全臺知名創意小吃大都源自逢甲夜市的創意,比如章魚小丸子、懶人蝦、魚要醬吃、巧蕉王、巨無霸臭豆腐、大腸包小腸、特大雞排等等。儘管這裡只有191家攤位,但因為創意不斷,推出許多特色小吃,展現了臺灣夜市旺盛的生命力。

  而六合夜市算是高雄市歷史最久的夜市。六合夜市雖説只有175個攤位,但其中將近30%的臺灣小吃攤已經經營了三代,更有新一代的年輕人躋身其中,開創不同的營業類型。造型各異的攤車引人駐足,六合夜市已成為臺灣傳承與創新兼具的夜市。

  有的夜市還可以欣賞古跡,了解當地人文歷史。如到高雄的中華街夜市,除了享用美味小吃之外,周邊還有曹公圳、書院、寺廟等文化古跡。還有的夜市是日夜營業、全年無休,比如宜蘭的羅東夜市、基隆的廟口夜市,各式小吃種類繁多,各家皆以獨創口味招攬顧客。

  紅火夜市的背後動因

  夜市對人們的最大吸引力是東西便宜、新鮮。這裡有與時代潮流同步的時尚資訊,並且是一種花錢最少的時尚體驗方式。

  據攤主介紹,夜市的商品來源有兩種,一種來自於小廠家直銷,省去了中間環節和廣告費用,直接面向市場,售價更便宜;另一種來自於百貨公司出清的下架商品,就以很便宜的折扣在夜市販賣。

  來自基隆市的陳先生,每逢週末就會約上三五好友,到臺北的各大夜市大快朵頤,那份快樂的體驗加上濃濃的友情,讓週末的夜晚變得特別美好。“夜市是我們聯絡友情與維繫親情的一種方式。”陳先生説。

  而對於攤主林定國來説,自小跟隨父母從金門到臺北打拼,最初選擇在寧夏夜市落腳,而今他們家的“金門泡蛋”(一種秘制茶葉蛋)已經開始由第三代接班。“對於夜市的攤販來説,大家第一代是競爭對手,第二代是同學,第三代很可能就是家人。”所以,夜市不只有商品,更有濃濃的人情味。

  當然,紅火夜市的今天,離不開各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援。臺北市産業發展局市場處有關人士告訴記者,依據“臺北市攤販管理自治條例”,有證攤販每三年審查換發營業許可證。這樣持證經營,就讓流動攤販遵從這裡的秩序與管理,從而能夠在此經營,養家糊口,落地生根。

  臺北市從2006年起實施夜市改造計劃,包括設置入口標識、設計專屬logo、統一攤販招牌、辦理教育訓練及消防演練等。平時則督導夜市常態化運作,如垃圾清運、打掃清潔等。

  夜市人流量大,小吃産生的油煙、垃圾等問題多,如何管理?作為島內第一個環保夜市,寧夏夜市獲得臺北市政府很多“贊助”——全面設置油脂節流器、油煙負離子過濾器等,各種環保舉措都在此實驗並推廣。

  不過,設立商販自治委員會,才能實現長久的自治管理。高雄的六合夜市,1961年起就成立自治組織,會員每月自動繳交管理費、清潔費、衛生費等公共支出,由自治管理委員會全權負責。(李向娟 文/圖)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