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臺灣商情  > 正文

網購陷阱多 臺北檢方提倡賣家“實名登錄”

2013-02-16 13: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網購陷阱多臺北檢方提倡賣家“實名登錄”

  臺灣常見網路購物陷阱。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2月16日電 “你怎麼有這個東西?哪買的?網路!怎麼沒過濾購買者身分?”網路交易發達,坐在電腦前“一根手指頭”就能逛街。少年不但可輕鬆在虛擬商店買到違禁品,也可能被騙。對此,臺北檢方提倡賣家進行“實名登錄”。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臺北地方法院庭長蔡坤湖表示,為了1%的犯罪行為,去規範收貨端,影響99%民眾便利性,是不可行的。但物流業者有社會責任,從管制出貨端下手,是可行的方法。

  一位檢察官説,網購應該採“實名登錄”,寄貨者填真名並確實驗證件。並納入賠償精神,一旦少年網購非法物品,家長得向通路求償。

  新北市一名小學生花1200元(新台幣,下同)在學校旁書局購買兩張遊戲王卡,家長要求書局退貨還款未果,向市府申訴。市府消保官依法勒令代理商及店家,未經家長同意不得販賣高價卡給未成年人,否則將處6萬元至150萬元罰款。

  臺北市大安區一名家長,去年耶誕節發現念初二的孩子偷錢到便利商店購買遊戲點數卡,要求超商退費被拒,理由是“小朋友自行操作機臺購買、超商僅負責結賬”。家長認為應該像購買煙酒一樣,管制購買者年齡。

  陳姓家庭主婦説,透過郵局或宅配送貨到家,起碼知道小孩買了什麼,如今24小時營業的超商取貨便捷,孩子可在上下課途中取貨,家長根本無法把關。她認為個人寄貨者的可疑商品必須由成年家長領受,避免孩子透過超商網購非法物品。

  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廳廳長黃梅月認為,要求少年取貨要成年人陪同立意雖好,但執行上有困難,搞不好出現“代客取貨”或“大哥取貨”模式,衍生更多問題。

  士林地院法官姜麗香表示,青少年網購、賬戶遭詐騙集團盜用的案件近來大增,但網路速度太快,有的孩子以為能獨自收拾爛攤子,聽詐騙集團指示後卻任人擺布,最後卻因“賬戶被盜”無辜成為詐欺共犯。

  據研究,臺灣2010年線上購物市場達3500多億元,商家對個人交易佔57%、個人對個人交易佔42%。2011年線上購物市場規模成長到4300億元,取貨便利性與安全性是網購者最主要考慮。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