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兩岸經貿交流  > 正文

福建—金門的三個NO.1 旅遊投資供水居榜首

2015-07-21 09:25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福建—金門的三個NO.1旅遊投資供水居榜首

  “跨越海峽·廈門-金門騎行衝擊基尼斯”活動的發車儀式于2014年7月26日在廈門五通碼頭舉行,來自海西20個城市的騎行愛好者1000多人共赴金門衝擊基尼斯。(資料圖片)

  陸客赴金旅遊NO.1

  金門縣府日前表示,縣府積極爭取落地簽注,以及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張夏會”在金門舉行,使得“小三通”持續升溫,今年上半年已突破80萬人,達83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16%,再創歷史新高。而到金門的大陸游客中,福建遊客的數量始終高居榜首。

  對於許多福建人來説,金門無疑是臺灣22個縣市中最為熟悉的一個。上個世紀的“八二三炮戰”催生了金門獨一無二的戰地風光,也讓金門成了海峽間繞不開的一處旅遊勝地。1949年後,兩岸對峙,金門扮演了幾十年的戰地角色,至1992年軍事管制解除後,方邁入發展觀光産業的新時代。

  金門前縣長李沃士已經記不清自己來了福建多少次,他最喜歡用“肉眼就可以看見”來形容福建與金門的距離。除了戰地風光,李沃士最喜歡推介的還有金門的傳統文化。他告訴記者,金門的古厝主要還是沿襲閩南傳統建築風格,行走于古巷舊宅之間,就像是閱覽一幅民俗風情畫。此外,島上有300多種鳥類,冬季有上萬隻鸕鶿從西伯利亞飛來。它們早上從金門到廈門捕魚,晚上回金門棲息。李沃士風趣地説,這些鸕鶿很早就習慣了“小三通”。

  去年,亞洲最大的免稅店金門“升恒昌金湖廣場”試營業,商品性價比高。福建省康輝旅行社臺灣部李經理介紹,他們設計的“騎行金門”非常受遊客歡迎,騎車逛逛古厝,嘗嘗小吃,買瓶老酒,都是別處體驗不到的風情。

  陸企赴金投資NO.1

  五年前,金門縣政府提出打造“國際休閒觀光島”,臺當局也通過“離島免稅商店設置條例”,讓金門得以大力發展免稅島。廈門華天港澳臺商品購物公司董事長吳友華一直在關注金門的發展。他認為,金門跟福建這麼近,得天獨厚的旅遊環境,完全有條件打造成為海西的“後花園”,但金門旅遊設施滯後,商機受限。

  隨著大陸游客赴臺遊的升溫,特別是赴金門的陸客不斷增多,2010年吳友華決定成立金門延銘開發建設公司,廈門華天港澳臺商品購物公司也成為第一家赴金門投資的陸資企業。吳友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金門全島的民宿和旅館加起來總共不到1000個床位,而去年到金門的遊客超過100萬人次,由於床位有限,大多數人無法在金門留宿。而海西輻射人口達2億以上,只要100個人中有1個去金門旅遊,遊客數量都相當可觀。金門華天酒店計劃2018年完成總工程,客房數達1800間,屆時將成為金門的標誌性建築。

  無獨有偶,去年廈門企業陸島酒店有限公司獲得了臺灣向陸企頒發的首張經營性土地所有權證——獲准在金門購得5510平方米的土地,用於發展酒店和觀光旅遊産業。根據規劃,該公司在金門的酒店項目總投資達2.6億元人民幣,擬於2016年完工,建成後將提供300多間客房。

  大陸引水供金NO.1

  儘管旅遊資源豐富,但金門卻始終有一塊短板——缺水。金門屬南亞熱帶氣候,暖熱少雨,區內無大河,水資源極度貧乏。據公開資訊顯示,金門有小型湖庫15座,水塘、深井5000余口,控制面積在4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流僅有6條,短小且獨流入海,徑流利用率極低。金門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1000立方米,遠低於國際公認的每人平均水資源警戒線,如果碰到枯旱季節,情況則更加嚴峻。

  十多年來,水資源頻頻告急,已經嚴重影響金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所需。從1995年起,兩岸先後組織幾十批專家進行交流、考察、研討,經反覆論證,解決金門缺水最科學、最經濟、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從福建引水。2013年6月,兩岸兩會就此達成共識,決定從晉江引水供給金門。

  據晉江市水利局總工程師劉地強介紹,一條取自晉江金雞攔河閘,從北到南貫穿整個晉江的全封閉式飲水線路已經建成。這條全封閉輸水線路,將晉江東山、溪邊、龍湖三個天然淡水湖串聯起來,形成了整個晉江市的引水工程網係。據了解,全封閉的隧洞及箱涵將這三個水庫相連,互相調節,在應急事件下可互相調用水,達到雙保險的效果,同時也保障了向金門供水的水質。

  “目前,福建已有廈門大嶝島、莆田南日島以及平潭島等多個跨海引水工程,相關技術已十分成熟。金門供水工程隨時可以啟動。”劉地強説。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