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兩岸經貿交流  > 正文

張文生:多方增進臺灣青少年的中國認同

2015-07-06 16:03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台灣網7月6日杭州訊 (記者 李傑)今天上午,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所長、教授張文生在此間表示,目前,臺灣青少年對中國的政治認同呈現疏離化傾向。應從多方面著手增進臺灣青少年的中國認同:營造良好的兩岸交流交往的大環境,加強兩岸青少年在各方面的交流,促進兩岸青少年政治社會化過程的相互融合。

  張文生指出,臺灣經過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政治社會轉型,分離主義思潮氾濫,臺灣社會的所謂“臺灣主體意識”形成與得到強化,使臺灣青少年對中國的政治認同呈現疏離化傾向。

  張文生指出,影響現階段臺灣青少年政治認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臺灣政治轉型改變了整體環境。張文生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後,臺灣政治轉型加速,各種政治勢力粉墨登場。個別政治人物和政治勢力出於自我的權力野心,假借自由化、民主化、本土化的外衣,在臺灣社會鼓吹“臺灣獨立”的政治目標。這個階段也是臺灣分離主義氾濫的時期,對成長中的這一代青少年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其次,“去中國化”的文化教育毒害下的結果。隨著政治轉型,臺灣社會呈現出多元化、本土化的傾向,“臺獨”思潮不斷氾濫。特別是2000年民進黨執政以後,“臺獨”政治勢力把黑手伸向文化和教育領域,假借推行本土文化和本土教育之名,行“去中國化”的“文化臺獨”之實,在客觀上也給臺灣社會和臺灣青年學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

  再次,臺灣媒體環境充斥著分裂主義言論。臺灣分裂主義思潮借助於社會開放、言論自由、文化多元的趨勢,不斷佔據臺灣媒體和輿論的空間,而這些大眾傳播媒體對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的毒害是不可低估的。加上臺灣當局的放任自流,臺灣政治文化的‘脫中國化’現象已經由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四散滲透。

  最後,海量的網路資訊型塑了臺灣青少年的政治認同。張文生指出,臺灣青少年獲得的兩岸資訊大部分來自於網路,網路資訊有即時性、全面性的優點,但是,海量的網路資訊也有盲目性、非過濾性的特點,它甚至無法排除虛假和有害資訊的傳播。可以説,網路既給臺灣青少年提供了便捷的海量資訊,也造成了一些不良的政治影響。

  如何增進臺灣青少年的中國認同,張文生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是應當營造兩岸交流交往的大環境,消除臺灣民眾尤其是臺灣青少年的敵我意識;第二是分析影響臺灣青少年政治認同的關鍵因素,具有針對性地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和影響力;第三是加強兩岸青少年在各方面的交流,促進兩岸青少年政治社會化過程的相互融合。

  由浙江大學臺灣研究所舉辦的青年與兩岸發展研討會6日在杭州市開,張文生教授是在會上發言時作如上表示的。

[責任編輯: 趙燕]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