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豐樂下街的小河邊,清晨喝茶的人們輕聲細語,遠處傳來悠揚婉轉的絲竹之聲,夾雜著幾句聽不太清卻心領神會的唱詞……揚州給記者的第一印象,便是這令人舒適到骨子裏的“慢”。
但揚州企業也有它“身手敏捷”的一面。冶春茶社是揚州久負盛名的百年老店,同時也是首家登陸臺灣的大陸餐飲企業。總經理李軍表示,臺北是一個“美食世界”,匯聚了中華民族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多種美食,冶春要做的就是把淮揚菜原汁原味地引到臺北,通過美食、美景、美人向臺灣饕客展現淮陽菜係的風貌。
2010年,第一家赴臺的陸資獨資餐廳“冶春茶社”于9月在臺北京華城開業,到如今已近四年。冶春臺北店的面積從開業時的1800平方米擴展到現在的近3000平方米,翻了將近一番。每天顧客絡繹不絕,特別是節假日,會迎來臺南、臺中甚至高雄的客人。李軍表示,冶春臺北店不僅業務逐步擴大,更促進了兩岸美食文化交流。
據介紹,冶春到了臺灣不止推薦美食,更有傳統文化融入在其中,店面環境倣照蘇州園林,用錯落有致的亭臺樓閣帶來美景,對菜品本身及其背景的講解傳播了文化。在呈現揚州點心面貌的同時,還增加了一些臺灣小吃供消費者選擇,令兩岸美食匯聚在同一張餐桌上。饕客遠道而來也為冶春提出了很多合理建議,使淮揚菜更適應當地的口味。李軍表示,是兩岸共同推動淮揚菜走向世界,讓更多人了解它的美食文化和特點。同時,臺北分店吸收和學習了當地的先進管理經驗,反過來又輸入到大陸本店,也形成了良好互動。
美食文化是揚州精緻“慢生活”的一個縮影,作為外來群體的臺商,對揚州表現出的情感是難捨難離。揚州臺北主任馬寧總結説,臺商來了揚州就不想走,他們變得“比揚州人還揚州人”,有的臺商上了年紀就把企業交給二代接班人,自己每天早上吃吃揚州包子、逛逛花鳥市場、淘淘文玩古物,就這樣享受恬淡的退休生活。
久揚漁具總經理盧柏年就是這樣一位二代臺商。他學習建築設計出身,從英國留學歸來,卻到揚州接管了家族生意。他坦言“接班”的壓力很大,因為“管理人是一門學問”,他正在慢慢積累經驗。
久揚漁具是業內知名的漁輪、魚竿代工廠家,98%以上的産品出口國外。員工人數從2006年的2000多人降到現在的800余人,即使面臨著人力成本增加的壓力,他和他的父親沒有考慮過離開揚州。盧柏年表示,企業已經從簡單代工轉型到為客戶提供外觀、包裝、logo設計等附加服務,甚至還與客戶共同研發專利,正是這些努力使得久揚近年來減員卻不減收,營收不降反增。
截止到去年,揚州市累計批准臺資項目近1500個,其中千萬美元以上項目400多個;總投資170多億美元,實際到資近40億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在地臺資企業的增資,這也可見揚州的魅力。”揚州臺辦主任馬寧説。(台灣網記者 馬迪)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