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兩岸經貿交流  > 正文

學者:服貿協議大陸超常惠臺 增兩岸合作新動力

2013-07-16 08:2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網7月15日電 臺灣《旺報》15日刊載大陸學者文章指出,兩岸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相互給予對方優惠,大陸採取了“超常惠臺”的讓利立場。

  解決産業空洞化機會

  文章指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臺灣解決産業空洞化、實現製造業升級和進行技術創新、提高服務業競爭優勢的機會。目前廣泛爭議的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生行業,也將在臺灣整體獲利的背景下,出現發展和轉型的機會。

  文章分析,1990年代起,臺灣資本向大陸轉移。兩岸加入WTO後,轉移過程進一步加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臺灣産業的空洞化,主要表現在製造業方面。

  這從另一個側面説明,進一步開放是全球化下經濟體必然面臨的問題。在全球和各地區紛紛希望獲得更大貿易自由的背景下,無論是防止臺資企業到大陸投資還是阻礙大陸資本到臺灣投資,只會坐失發展的良機。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採取何種措施,修補空洞,創造就業,拉動消費。不妨考慮:首先是進行産業重組,促進産業高層次化,增加高附加值産品,其中包括引進外資以彌補臺灣資本外移所造成的空隙;其二,重點發展服務業的同時,注重發展臺灣有優勢的生産性服務業。馬英九2008年曾表示,希望臺灣重點發展介於第二産業與第三産業間的2.5産業。由於臺灣製造業的優勢及在全球産業鏈上發揮的關鍵連接作用,2.5産業確實值得投入,TRANE空調系統服務就是範例。

  增添兩岸合作新動力

  文章指出,大陸經濟將進一步轉型,産業發展的方向從“出口導向”改為“內需推動”。臺灣地區進入全球化早,服務業相對具有優勢,更容易把握ECFA深化階段的歷史機會,從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自由移動中獲益(現階段不包括勞動力流動)。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配合了兩岸合作增添新動力的需要。從臺灣角度看,通過發展2.5産業,可進一步帶動先進服務業的發展,發展生産性服務業對於維持利潤也是至關重要。從大陸角度看,兩岸服務合作政策可不斷完善,例如鼓勵臺商發展先進製造業,引導臺商實現從製造業向生産性服務業延伸,為將來兩岸技術含量高的服務業輸出創造條件。

  最後,文章稱兩岸服務貿易談判談了兩年多,目前的節外生枝,只是預料中的一些波折。兩岸已建立緊密的産業分工體系,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趨勢,必然是在高端服務業的支撐下進一步走向全球,人為的一些障礙定會銷聲匿跡。(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周忠菲)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