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李彥宏:用網際網路整合用戶體驗是巨大商機

2015-12-16 07:4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李彥宏,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2000年1月創建了百度,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獨立搜索引擎和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表示,過去兩年,百度在技術上做了很多投入。因為當技術從量變到質變的時候,如果不提前佈局,可能就被掀個人仰馬翻。

  百度過去兩年在技術上投入很多

  新京報:百度作為一家以“黑科技”著稱的網際網路公司,為什麼會選擇無人駕駛車為研發方向?

  李彥宏:對於百度來説,我們在人工智慧方面積累了多年的技術,過去的電腦,臺式機是擺在桌面上的一個東西,後來我們發現其實手機也是一個電腦,是拿在手裏的電腦。

  那麼將來的汽車其實本質上也會變成一個電腦,只是它的外殼變成一個有輪子、可以跑的東西,但它核心的東西還是一個電腦。或者再講得直白一些,未來的無人駕駛車這些是可以通過百度的力量、通過我們積累的資金和技術去做的。

  新京報:百度的技術一直是業內的標桿,現在核心技術的創新越來越受到重視,百度如何在下一個可能出現的技術競爭中保持領先?

  李彥宏:在過去這兩年當中,我們在技術上其實做了很多投入,包括一些長遠的,如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的投入,也包括已經應用於産品當中、大家已經見過、用過的技術,如語音輸入、圖片輸入。在移動時代,這是非常方便、非常自然的一種表達方式,它們對技術的要求都非常高。

  過去兩年,我們解決了大量類似這樣的問題。當技術從量變到質變的時候,如果你不提前佈局,可能就被掀個人仰馬翻。

  技術創新將是最重要的驅動力

  新京報:有人説,中國過去幾次技術革命都落後於全球發達國家,但近20年來,網際網路産業基本是同步的,你認同這個判斷嗎?

  李彥宏:中國的市場經濟只有30年曆史,嚴格來説線下的商業並不是非常發達。當網際網路出現後,大量的技術和人才都涌向了網際網路領域,所以網際網路發展得非常迅速。很多地方不落後於發達國家,甚至有所領先。

  在中國,電子商務的滲透率和美國基本一致,但是美國每年的增長率大約只有15%,而中國大約有50%,所以在網際網路時代,中國有很多新的機遇。

  新京報:技術創新能在公司發展中發生什麼作用?

  李彥宏:我們認為技術創新,特別是人工智慧,是當前業務發展的關鍵,其重要性對未來業務更是不言而喻。未來,不管是搜尋O2O商家還是搜索無人駕駛汽車,其根本技術都與人工智慧或稱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有關。所以對未來網際網路的發展來説,技術創新將是最重要的驅動力。

  運用網際網路使各産業變得更有效率

  新京報:你説,按照國家目前的發展趨勢,到2040年,中國一定會重新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個判斷的邏輯是什麼?

  李彥宏:我相信,中國沿著現在的道路、現在的速度繼續發展下去,到2040年,也就是經過200年這樣的一個波折和起伏,我們一定會再次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並産生最有影響力的企業。

  新京報: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經濟,是否是中國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李彥宏:對中國而言,我們的市場經濟只有幾十年的歷史,我們傳統産業和主流産業的運營效率跟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差距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用網際網路的方法再重新做一遍,我們有可能能夠超越其他的國家,使得各種産業變得更有效率。

  現在中國整體經濟環境十分適宜網際網路發展,各個領域都是遍地機遇。在中國,網際網路與傳統産業緊密結合,孕育無限商機,不管是醫療、金融、教育、飯店,只要是能想到的行業都有辦法利用網際網路創造全方位整合的用戶體驗。我認為這是巨大商機。

  語錄

  壹

  我手機裏最常用的APP除了百度以外,其實大家常用的,我也常用,微博、微信什麼這些。我還有一個愛好是園林那些東西,所以也裝一個家裝和園林設計的APP。

  貳

  無論是在教育、醫療、金融或各種日常生活服務領域,都在迅速地實現從網上到網下的連接。我們需要有一個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的方式。

  參

  我們認為人工智慧將是十幾萬億的一個大市場。這幾年百度對於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的投入非常堅決。

  新京報記者 林其玲 曾慶雪

[責任編輯: 陳文韜]

相關閱讀: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